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新闻联播》不是央视的?

(2009-06-12 13:03:45)
标签:

电视

新闻联播

央视

白岩松

杂谈

分类: 时评系列

博发这篇文章的时候,说不准《新闻联播》今晚就变脸了。没有听说要征求各界意见,也没见搞什么网上调查,大概是凭改版主持人对《新闻联播》的自评,长期对观众心理的揣磨,当然也包括对上级领导意图的领会,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吧。不过,昨天媒体播发了白岩松、王刚和崔永元等新旧央视人对于《新闻联播》或保守、或温和、或激进的观点,算是投石问路。虽然莫衷一是,但也引发了业外人士对改版的种种担心:

一是担心时间“加长”。见多了平面媒体一说改版大多都是增加版面,如今一份报纸就像一本书,让读者着实有些吃不消。要从一份报纸中捕捉到自己关心的信息,必须冲破重重迷雾,飞快翻页,才能见到尊荣。再说,扩大容量也不符合时下学习生活工作快节奏的要求,因为它毕竟不是娱乐节目。《新闻联播》改版应该秉承“微雕”慎用“扩容”。

二是担心风格“媚俗”。据说这次改版主要提倡亲民,这难免让人担心,在中国人热捧小沈阳的背景下,本应以庄重大气为特色的央视大菜切莫做成了“农家菜”、“东北菜”。追求了“亲和力”,放弃了影响力,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中国民众除了要求政府更多关注,对比成熟社会和国家来说,需要正面而非正统的教化和影响的确太多。亲民变成了宠民,那种观众基础将是脆弱的。

三是担心内容“变质”。今年高考作文兴起了“时评体”,《新闻联播》改版最初也传来消息,将加强评论,专业人士还说将加强监督和批评。但《新闻联播》毕竟是新闻节目,没有特殊情况,建议不要搞专门时评,尽管我喜欢时评。借用崔永元的说法,不是新闻的,尽量少播点。王刚也强调新闻的本质,而时评只是新闻的衍生品,这儿办成监督批评,那《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干什么?

四是担心形式“模仿”。也许观众对香港和西方的新闻播报方式很感兴趣,但那只是一种新奇,不一定都适合央视,央视不一定要照搬。我对央视已经出现“克隆”凤凰台的有些节目就感到很不自在,觉得有失风范。改版《新闻联播》,除了形式和内容,我们还有另一个思路,那就是选择有特点的播音员。如央视“笑花”海霞进入《新闻联播》主播,就是对央视过分严肃的一个很有效的改善。

五是担心重新“图解”。《新闻联播》过去有“三个10分钟”之说,还有“3个很”(领导很忙,国内发展很快,国外很乱)。按白岩松的说法,《新闻联播》似乎无法改变如何平衡各地送报新闻素材的问题,各地官员都渴望借助央视平台做好当地和本人的宣传工作,因为这是中国最牛广告。走不出全国各地搞平衡的怪圈,新闻盛宴变成中国地图的“浓缩版”就不足奇,就会成为各地官员的“政绩榜”和“形象镜”,这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种倾向。

重要节目改版是很难的一件事,《春晚》就是先例,改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眉目。《焦点访谈》坚持到现在,也几乎不见当初的影响力了。还有一点让人犯糊涂,白岩松说,《新闻联播》早已不是央视的,说改版后还是要按新闻规律办事。白岩松作为央视现今主持人,也许有改版的苦衷不便言表,但折射出“《新闻联播》属于谁”的确是个问题,《新闻联播》不是央视的,难道可以说是中央的,或者是地方各地的,或者说是百姓的?似乎都不确切。说它的相关性可以,否认它的归宿明显不妥。强调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它的定位无所适从则是实话。我的观点,不管这个金牌节目有多少掣肘,《新闻联播》肯定还是央视的,不论成败,央视都得担着。把央视当中央,把《新闻联播》当中央领导人,或者把央视和《新闻联播》当各地平台和百姓讲坛,这样定位似乎都不利于《新闻联播》的改革与改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