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华诞称为“花甲”不如“花季”(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时评系列 |
黄鹤楼下之“国庆花甲”可否改为“六十华诞 祖国花季”?
《楚天都市报
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年轮的名词形容我们共和国华诞久以有之。记得国庆30年时,我们说“而立”,40年时我们说“不惑”,但这些名词都代表人生的上升趋势与成熟期待。再往前走,恐怕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比如称60年为“花甲”,对于一个正在复兴和发展的国家来说,明显词不达义,更谈不上礼赞。“花甲”用在60岁的人身上,是对长者的尊敬,是对流逝时间的深情回眸。而用在国家大庆上,客观上隐喻“老了”,这根本不是作者或者观众真正的表达意向。难道到了70年,我们能够说共和国是“古稀之年”吗?
“花甲”一词就是“60年”的意思,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后来称人满了60岁为“花甲”。但嫁接在一个国家上来,很容易产生歧义。媒体记者采访了武汉多位文化专家,均表示如此用词不雅也不妥。花甲多是形容人已老了,用形容人的词来形容国家不太妥当,其实可以用更好更大气的词汇。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处的“花甲”用词不妥,将通知黄鹤楼管理处予以变更。
改用什么词汇?能不能把“花甲”改为“花季”?窃以为,“花季”也算一个年轮符号,一般表示十几二十岁的女孩或者年轻人。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人把菊花献给老年人,祝福老年人,证明人生何种阶段都是有花相伴的。菊花历来被视为高风亮节、高雅傲霜,代表着名士的斯文或者故交的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初寒而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讲,60岁也是一个花季。对于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向一个世界强国迈进,正在世界民族之林悄然耸立,一切充满希望。从总的趋势来讲,说是早上八九钟的太阳,或像个“花季少年”,也符合逻辑。所以,“花甲”改称“花季”,一是接近,二是新颖,三是时尚,四是贴切,唯一的欠缺就是没有明确表达60年这一特定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