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南京和武汉等10多个城市的三级医院之间,对若干个检验、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实现互认,同城的二级医院也将认可上述检验单。这就是“一单通”。对此,医患双方反响各异。
患者主要反应:
给就医带来方便,极大地减轻了就医的经济负担;
如果首家医院检查结果不准确,会延误病情甚至误诊。
医院主要反应:
可以节药诊疗时间和医疗资源;
各医院检查技术水平差异决定相互之间对结果的采信度、转诊过程中病情变化及患者能否如实相告的诚信度,可能导致误诊和漏诊,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隐患。
各方建议:
拥护“一单通”,但不搞绝对的一刀切。
重复检查需要患者签字。
医生保留对是否复检的建议权。
患者上别的医院检查时最好带上以前的检查资料。
笔者感言:
这是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巨大社会压力下的一个有益举措,应该充分肯定,但不能搞一刀切,要把握良性操作,防止走向极端。
现在的大多数改革举措,从出发点和立足点来看,都是正确的。但这些举措都是双忍剑。事情的发展是不是能如愿,举措本身不起决定作用了,而是实施这些举措的主体(包括从属体)的价值选择取向和技术素养。就“一单通”而言,医生取决于医德和医疗水平。患者也有一个对医生的诚信态度和自己对所患病的认识能力。
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相互诚信度十分脆弱,尤其是对医生有一股“妖魔化”风气的情况下,简单地推出一项制度,是不会有预期效果的。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要提高和改善,社会和医院要做好宣传,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防患于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