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才系列 |
面试手记4
今天招考公务员,参加面试的考生共17位。我一边主考评分,一边关注了他们对两个题目的回答,对有关问题作了个粗略地统计,并作了即兴分析:
第一、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考生涉及到了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其它的基本上就没有响亮的声音。倒是超过半数的人,其中还有党员,非常坦率地声明,是因为公务员工资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所以报考。这个现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走向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年轻人非常本色,在这样的场合对于自己价值取向的趋利性,毫无掩饰之意。从性格上来讲,不应该去贬损它;二是理想信念以及人文精神存在严重缺陷,这是不容置疑的;第三,是我们最担心的。当代大学生很多出生寒门,可以想象,为完成学业,有的是倾尽全家两三代人的劳动积累,有的牺牲了自己兄弟姐妹的求学求职,更有的在上大学时或在大学期间,也许历尽教育不公平之艰辛,也许巨资投入给一路求学的各个关卡。十年寒窗后,他们的家庭包括他们自己,急于收回成本,补偿付出,求得平衡。也许有的考生正以灰暗的心情和并不信任的目光,对这种公务员考试一边参与着,一边审视着。我们甚至根本不敢排除,一部分考生,急于进入仕途,看中是本不是他们应该看中的权力后面的非正当利益。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将是我国当代“吏治”在入口处埋下的新的重要隐患。但是,这个责任不应该仅仅由学生本人来负,社会和政府更应该思考:在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成功求学、成功就业,哪怕是当上官,需要学生、需要家庭付出怎样的成本?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当然的还是无奈的?这都决定年轻人谋取职业和权力后,是为了服务社会,还是为了个人发财致富?
第二、谈谈对“学习比学历更重要,能力比资历更重要,追求比拥有更重要”的理解。
对意向性如此明确的题目,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考生,持明确肯定的观点。而大多数人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基本的判断,基本的逻辑,基本的哲学思考方法哪儿去了?这些学生的多数可是文科呀,其中还有法律硕士研究生。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这样现实、这般短视,还让人好理解些。当然,我并不完全以观点的正反来打分,如果有人能说出不同意的正当理由,能出奇制胜,也是应当认可的。可是他们自己给出的观点,也也没有努力去自圆其说。这不是直接坦露出当代大学生,当然我希望只是这一群大学生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思辨能力仅是如此的薄弱,希望是个偶然吧(估计这次报名的生源有点问题)。我分析,这个问题的缺失,也有社会存在的影子,浮躁、急功近利。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四年修业未得其法,未结其果,连个坯子也没有形成,时间一去不复返啊,真是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