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吃的蛋糕》(《环球时报》
2006年4月6日,译者万学)一文,讲述了一个父亲用一个放了狗粪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不能食用的案例,说服了孩子们不要去看限制级(带有色情和暴力元素)电影的故事。笔者初看此文,觉得贴切、深刻。但为人父母,通过对这件事的进一步思考和回顾自己的亲历,觉得这其中的道理值得商榷。
首先,蛋糕和电影不能划等号。蛋糕的本质是食用品,老少皆宜。电影本身是为各类观众分级的,由于精神产品的特殊性,电影分级与观众相应的分类没有十分准确的标准,已经定出的标准也是相对的,二者分级分类都有一个模糊地带,能看不能看很难确定。所以,生活中家长往往对孩子们封杀并没达到限制级别的影片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狗粪在蛋糕中、与色情、暴力在电影中的关系不能划等号。狗粪与蛋糕没有逻辑上的关联,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含狗粪的蛋糕。为了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效果,当然也有的是为了追求票房价值和商业利润,在很多影片中,不同程度的色情、暴力(有的是隐含的)却是必要元素之一,这是客观存在。即便真有含狗粪的蛋糕,不论是大人还是已经懂事的小孩,也绝不会把它同哪怕是“黄片”划等号。
第三、看电影与现实生活不能绝然分开。有敏感元素的电影你可以管住孩子不去看,但现实生活中,你不能保证孩子不去碰见这类事,你的孩子不可能永远在家长的庇护下,你即使管得了看电影也管不住复杂的现实生活。
第四,特制的蛋糕只能是假设的,孩子们被蛋糕的故事所说服只会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不可能永远是孩子,永远听信大人的假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只能理解父亲的善意,却不会永远坚守这个童话给出的规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孩子的麻烦可能就大了。
这位父亲采取的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但这个类比是机械类比、错误类比,二者之间没有共同的一般性原理,本来是“推不出”,但在“乖孩子”面前,父亲“强制夺理”就奏效了,对心智成熟的小孩,这个说服是不会成功的。因为结论有误,所以在实践中也不可行。
笔者有一个亲身经历。前几年青春偶象片《流星花园》火爆,担心读初中的儿子“中毒”,我们夫妻俩公开地背着他看完了该片,儿子很听话,没有凑过来。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对我们说,别的同学都知道《流星花园》的事,你们不让我看,就我不知道,其实里面也没什么,一脸的不高兴和委屈。事后我们也觉得这样做并非上策。
笔者理解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也赞成小孩不要看限制级电影。开始的风雨,可以教孩子避一避,但不能硬性挡开,也不能用一个并不真实的故事推断出的结论来哄住孩子,社会现实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
根本的办法是教他们去经风雨见世面,加强早期教育,对一点点邪恶也要保持警惕。具体的方式应该是与孩子一块去玩,去有分寸有步骤地接触,告诉他们学会分辨,学会自律,逐渐放手。
中国的家长都知道“孟母三迁”的古训,但不要记忘了,孟子的母亲主要是教育孟子成人成才,而不是躲避现实。让孩子增加免疫力、增强实力,同时努力改善和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才是社会和家长应该做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