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系列 |
4月台24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导了高健民20多年来资助贫困学生100多名,但多数学生(估计90%)毕业后杳无音信。在他施与援助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这种善举表现出冷漠和无情、麻木和木讷,连一声感谢的话也说不出来。甚至有的家长也有同样的表现。我为高健民长期不懈地爱心感动的同时,更为这种“冰水”回报“火炉”所震憾!!
我想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在他们小的时候,不知道感谢救助他们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谙世事、太幼稚?是因为他们本来贫困,父母没有精力给他们好的家庭教育?是因为这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天资有缺陷?我想,主要的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在家庭教育。
这多人毕业后几乎“集体失语”(连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也没有)、从社会蒸发,是不是因为自尊心太强烈?是不是心怀感激不知道如何表达?是不是担心施爱者索取回报?是不是怀疑施爱者的“动机”?如果大学生们存在这么多的“心结”,我断言他们几乎就没有“成人”,但从年龄的要求来衡量,他们有责任受到道德的遣责。但是,这还不够,这类大学生们可是当代大学的产品,大学的教育究竟怎么啦?
继续追索下去,就是教育体制和机制,是国家教化的问题了。作为学生本人,如果觉醒了,赶快自救吧。为人父母者,身体力行吧。不要强调客观,不要怀疑别人了,不要去等待你所左右不了的国家方面的改观了,救救你们的孩子吧。学会被爱,从小就开始了,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不会被爱,在某种程度上比那些旁观者的讽刺挖苦,更让人痛心和失落。它会让热的变冷,冷的变冰,冰的变死,会象温疫一样蚕食我们民族的肌体。
此文是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继续关注和思考,请博友们批评指正。
前一篇:考官的眼睛看过来 (原创)
后一篇:大学育人乎?制器乎?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