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系列 |
近日,海峡两岸80多位教育专家相聚武汉科技大学,出席“2006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与会者普遍认为,随着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过于功利化、学科高度分工,专业极度分化是当前大学教育的突出现状。
与此相应,一些类似生活小百科,如汽车修理、宝石鉴定、宠物保健等专业进入大学殿堂,还开设了诸如茶道、插花等技艺型专业。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校长张一蕃认为,训练和教育是两回事,大学不能成为一所高级职业训练场所。
在研讨会现场,一学生问与会的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周远清笑答:“我个人的体会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具有某些技能的什么家、工程师之类的。”
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刘光临认为,大学教育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
据介绍,在欧美著名大学,学生主修的学科以文理为主,专业训练则是获得学士后专业学院的任务。一般的技能或技术性工作并不需要大学学位,一个人接受完高中教育,经过短期职业训练,往往就可以胜任。
无需指责老百姓的现实主义
《瞭望东方周刊》指出,教育须以就业为先,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更遑论高远的目标
从庙堂到草野,都对教育寄托殷切期望,尽管他们所寄托的未必一样。一个泱泱大国自然要高瞻远瞩,期待教育改造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但也无需指责老百姓的现实主义:他们就是希望自己或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饭碗,获取一条改变命运的上升渠道。
而这两个目标,实际上又相辅相成。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捧上一个不错的饭碗,这国度岂能不仓廪实而知礼仪?如果每个公民都超越自己的父兄,这民族又岂能不日新月异,傲视群伦?
国家以教育为先,老百姓则要求教育以就业为先。如果我们对这个朴素的要求多一些尊重,多一点理解,就不难发现困扰中国教育的悠悠万事,归根到底是因为它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更遑论那些高远的目标。
追求美好职业的自由值得珍视,因为这是走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开端。本科生争当环卫工、硕士充任“城管”这类的“就业”不再值得赞许。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充分就业,牺牲的也许只是他个人;大批高等教育“成品”不得施展才华,消耗的就是国力。
社论说,现代政府能够做的,首先是将教育负担从群众的肩头卸下,把更多人纳入教育改变命运的洪流中。而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要让不同模式的“人才生产线”相互竞争,以毕业生就业率来决定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