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新政为啥没能阻止三鹿毒奶入市
9月10日前后甘肃14名婴儿喝同一品牌的奶粉患上肾结石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引起强烈反响,甘肃卫生厅目前已介入调查,质检总局也表示高度关注。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疑喝同一品牌奶粉而患肾结石的宝宝不止出现在甘肃,在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这些孩子喝的都是同一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就是河北石家庄生产的一种“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这种袋装的奶粉因为价格相对较低,是厂家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推出的系列产品。
对孩子喝奶粉喝出肾结石的事,三鹿集团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的产品是国家名优产品,都经过国家的检验合格的,关于婴儿怀疑因喝奶粉致患肾结石的事情,他们已经听说了,但目前正在调查之中,由于没有掌握具体详实的证据,他们目前还无法判断婴儿患病与奶粉是否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关于类似的投诉,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反映到三鹿。三鹿也已经开始调查了很长时间,但是迟迟没有结果。并且在媒体不点名报道此事后,三鹿的态度依然比较强硬,直到卫生部表示强烈怀疑奶粉致病后,三鹿的态度才开始了转变,公告收回700吨问题奶粉。
不能主动承担责任、不到最后不承认问题,实际上是当前国内企业面对危机比较普遍的做法。而这种不诚实的态度往往造成对企业的致命伤害。
中国的食品问题肯定不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么一件事,而且如果按照现在的调查报告结果是奶农为了提高原奶的蛋白质含量的说法,那么出现问题的就可能不只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问题,其他品牌的奶粉由于也是采用的类似的收购原奶的方式,因此也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教育。
虽然这些年,中国的奶业发展迅速,也诞生了几大奶业巨霸。但是关于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去年,在郑州就发生过光明牛奶过期事件,在早一年还发生过“鲜奶”、“纯奶”之争,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究竟我们天天喝的袋装奶里有多少是蒙古大草原上的奶牛的原汁?有多少是从通过国外进口奶粉调制而成的?
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奶业的发展,虽然几大制奶企业的营销战略各有各的高招。但是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还有待统一。这些问题政府方面已经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措施,问题将越来越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在“三鹿牌”奶粉所在地的河北省,在事件之前几天还就搞出了个《河北奶业条例》,本计划马上就要实施的,却在跟前暴出了这么大的事件,看来政府的管制还是晚了一步。
本月初,河北省贯彻实施《河北奶业条例》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元氏县故城奶牛生态养殖园区举行。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为把《条例》学习宣传落实到位,省畜牧兽医局还决定将9月份定为全省宣传月。
据悉,本来按照《河北奶业条例》,蛋白、脂肪含量不达标,给放时间久的牛奶加入碱性物质,用还原奶当营养丰富的鲜牛奶卖等非法行为将因此得到有力遏制。以前是有钱就能收奶、建厂,条例实施后,奶源收购将有准入制度。之前,由于没有建立奶源收购准入制度,生鲜牛奶收购站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建设标准不高,过多过滥,跨地区收奶、抢奶等现象频发,对生鲜牛奶收购环节中的掺杂使假、不按照质量标准收购等行为都缺少监管依据。
10月1日后,乳制品加工企业自行投资建立的、非独立性经营的生鲜牛奶收购站,则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之后,才可从事生鲜牛奶收购活动;其他独立经营的生鲜牛奶收购站,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方可从事生鲜牛奶收购活动。对于成批的不安全乳制品,《条例》明确规定了召回制度。
实在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一个《条例》在还没有正式实行前就被“三鹿”事件给弄了个下马威,即使河北省有这样的《条例》,看来也不能包罗所有的潜在问题,比如奶农掺毒的问题就没有标明,现在“三鹿”事件出来后,在宣传时期这个《条例》就要面临修改的尴尬了。
即使《条例》修订后也不会一了百了,重要的还是建立起一套信用体系,而信用的基础也是建立在重罚的基础上的,让造价者的代价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大到无法翻身的程度,我们才能真正生活在安全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