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文地名应当符合英文习惯

(2008-02-03 10:20:57)
标签:

英文地名

英文指示牌

教育

分类: 社会教育
                 英文地名应当符合英文习惯
 

       前几天发现路上的英文指示牌统统地被贴上了个补丁,仔细辨认发现,可能是原来的“某某DAJIE”被改成了“某某STREET”。为迎接奥运会,记得去年有媒体曾专门发动外籍住华人员帮助挑错,这些个补丁可能就是这次挑错后的一次统一纠错行动。


      这种中英文混合搭配的翻译方法应该是去年在纠错过程中有关专家提出的一个标准翻译方法,名字吗本来只是一个记号,如果都是本族人使用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但是由于涉及到要让外国人比较容易地了解到名字的含义,或者是让外国人比较快地记住这个名字,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如果咱们的地名、人名、街道名字等让人家听不懂、记不住、弄不明白,那么就会给相互之间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纠错还是必要的。


      比如“DAJIE、GUANGCHANG”这样类似的中国人不懂,外国人不明白的英文标识,确实应当按照外国人的习惯改变一下。但是最近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却认为这样的纠错是滥用英文,同时也批评了国际交往中颠倒姓名顺序的现象。他认为,这是盲目追风、缺乏文化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王登峰举例说,街道的街名、地名把能用英语的地方全部写成英文,甚至不能用英文的地方也都改成英文,比如道路交通指示牌的“王府井大街”用"Wangfujing Street”以及天安门广场用“Tian’an men Square”,在英文使用上都是不规范的。依照《汉语拼音方案》,道路交通指示牌上的“王府井大街”的英文名称应是“Wangfujing Dajie”,而“天安门广场”则应该是“Tian''anmen Guangchang”。


      他批评说,按照国家标准,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文的人名时,是姓在前,名在后,但现在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包括我们的运动员衣服上的名字,都把名放在前,姓放在后,而且缩写也极不规范,严格意义上来讲,把中国人的人名给改了,特别是把姓给改了”。


      应当承认王王登峰所说的《汉语拼音方案》可能就是这么规定的,因为在此之前北京的英文叫法还是“PEKING”,而不是现在的“BEIJING”。所有的地理名称改为汉语拼音确实是让中国的名称翻译简单化了,也规范化了。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名字都统统地拼音化了,比如清华大学仍然是“Tsinghua University”,颐和园依然叫“Summer Palace”等等。


      所以什么事情也不能绝对化了,因为把中国文字翻译成外文主要的还是要让外国人看明白,不能只为了自己方便弄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四不象来,这方面的例子和笑话可不少。《汉语拼音方案》总体上应当是指定了一种拼音文字的书写规范,比如人名、地名可以按照汉语的拼音直接拷贝成英文,但是把“比如某某大街”、“某某大厦”,甚至“某某俱乐部”之类的组合名称全部按照汉语拼音弄上去,那就不是英文翻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