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难遏制既不客观也不合理

(2007-08-22 15:50:09)
标签:

房产/置业

房价难遏制

不客观也不合理

分类: 地产风云
           高房价难遏制说既不客观也不合理

      相对于06年来说,07年的调控措施并不那么猛烈,然而和06年相比,07年应当是个收获的季节,因为06年下半年的条条框框经过一年时间的作用后,应当在07年下半年显示出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年末年初人们的普遍猜测和理论要点,也是所有购房人对07年下半年的期待。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股逆市而上的潮流。“房价过度上涨短期内难以遏止、房价短期内或中期内会是上涨的、刚性需求推动当前房价快速增长”等等言论正在甚嚣尘上地传播开来,好像房价大涨才是合理的、才是客观的、才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调控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直坚持房价长期上涨的开发商就对房价再涨十年持十分乐观的态度;一位在基金公司工作的经济学家也预言房市在2010年达到顶峰,在2015年或将出现拐点;上月某经济学家在深圳称深圳房价不高,招来骂声一片,此后该经济学家还和媒体打赌打赌,如果明年深圳房价低一分钱,就在报纸上整版向深圳市民道歉,大有一种房价不涨誓不罢休的架势。

     实际上对房价持乐观向上态度的还不只是民间人士,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从3月以来就多次表态,房价继续高位增长的首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旺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政策和措施,但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供应量,改善供求关系,遏制房价过度增长。与以往多次发出信贷危险警告不同,最近中央银行的一次政策报告也认为住房需求较快增长在当前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认为房价涨势不会出现逆转的理由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城市进程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大量拥入城市;三是人们普遍预期房价会大涨,强化了人们的超前消费和投机心理;四是住房供应不足,难以保证大量增加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外来的购房者进一步加大了供求关系的紧张。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人们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远没有到随便拿出几十万、上百万买楼房玩的程度,面对高房价一般的购房者还不是省吃简用地用一半的家庭收入到银行贷款,从而走上房奴之路。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的购房人也会发现,城市里确实涌来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昨天的北京统计结果是510万,大约占到北京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城市买房的农民工还是寥寥无几,面对动辄上万元一平米的城市住宅,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短期内还不会对供求关系有任何影响。虽然应该解决农民工在城里的住房问题,但现在拿人家当挡箭牌实在不合适。
      房价不断上涨确实是受到了人们预期的影响,不管是自住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是在赌房价不断上涨的。如果人们预期房价会不断下降谁还会急着买房呢?这是一条实实在在地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虽然这个理由本身是非常虚幻的。实际上人们并不是特别相信房价会不断上涨的,房屋成交量不断地下降就是明证。但是房价在人们的怀疑中不断地上涨,让很多人一次一次地丧失机会,这种多次的心理撞击就像洗脑一样,让你不得不坐上房价邪涨的战车。在这期间开发商策划的种种供不应求的抢购场面是打碎人们等待防线的利器,而一些学者、专家的鼓噪成了驱赶人们入市的帮凶。

     “地价越拍越高、房子越涨越抢、越抢越涨”这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性特征,怎么就成了中国房市繁荣的基本国情?地价、房价疯涨的热潮已经从一线城市推进到二、三线城市,各地 “地王”连连冲顶现象把全国房价推上了不涨不行的境地,因为很多的地王楼面价格已经和当地的房屋售价相差无几。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二季度全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情况中,涨幅前五位的城市中除了深圳和北京外,广西北海、安徽蚌埠和河北石家庄也榜上有名。不仅如此,在近日的土地交易中,京郊的河北廊坊市更是创下新高。廊坊市区一块土地以2300万元/亩的价格成交,创下河北省土地交易单价之最。

      远在河北的廊坊虽然靠近北京,但是在这样高达3.5万元/平米的楼面价格下,北京是不是又找到了再次大幅度上涨的理由?危险呀!实在是危险,我们不是在危言耸听,中国房市这样子继续下去,无异于在自掘坟墓。继续邪涨只能让泡沫破裂的更快些、更惨烈些,但可怜的是那些受害者将主要是购房人和提供贷款的银行。

      因此,不管高房价的涨势是不是难以遏制,我们都要采取措施进行遏制,调控必须应当进行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