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足吃足住的农家乐
6月末的周末,北京地区阴雨绵绵,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在高温中被暴晒的北京实在让人待不下去了,按照原定的计划这个周末我们要到山里去度周末,习惯于自孽的车友、山友、驴友们也要腐败一把了,不用背包、不用扎营、不用全副武装。我们也要住旅馆了,当然是睡大炕的那种了;我们也要吃大餐了,当然还是离不了卤水豆腐那道名菜了;我们也要像有钱人那样到郊外度周末了,当然是性价比最高的50元就足吃足一整天的农家乐了。
听说京郊昌平有个麻峪房的农俗旅游搞的比较出众,我们就到这里小住一宿吧。麻峪房位于十三陵旅游风景区西北4公里处,人口210人,面积2.4平方公里,在1990年代这里还是昌平区最落后、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据房东介绍,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雁过不留痕的穷山僻壤,是个远近有名的穷村,那时,村民家住的大都是土坯房,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几百块钱。村里的小伙子们纷纷外出打工,很多人还把户口也迁走了,姑娘们大都外嫁他乡,麻峪房成了真真正正的光棍村、老人村。房东刘老板当年就在昌平镇做起了理发馆的生意,几年下来还在镇上买了房,户口也迁到了镇上成了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1997年昌平区政府根据麻峪房靠近碓臼峪风景区的天然条件,动员村民们搞起了民俗旅游。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十年没有出过山隘的乡下人哪里懂得什么叫旅游呀?更不知道该怎么和城里的人们打交道。当地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村民们面对好政策犹豫彷徨的紧要关头,拨出专门资金帮助愿意开展旅游的农户盖厨房、修厕所、买电视机、配电冰箱,并指定专门培训机构对当地村民进行厨艺、礼仪、接待以及客房管理、卫生防疫、旅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几年来,像刘老板这样在外地小有成就的村民纷纷回村创办民俗旅游接待点,刘老板的接待点就是利用原来不足两亩的承包坡地,经过开山劈地、投资40多万元建起来的,这样可以同时接待30人以上的接待站还有六七家。现在全村60户人家,开展民俗旅游接待的就有57户,民俗旅游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民俗旅游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5%,去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270多万元,人均1万多元,麻峪房由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文明的富裕村。我们沐浴着微微细雨行走在寂静的山路上感悟这里宜人的景色、茂密的森林、洁净的空气、花香鸟语,有种回归少年的情趣。
如今到昌平区长陵镇麻峪房村旅游,您不光可享受优雅的乡间环境、可口的农家饭菜、在农地里采摘,还能在民俗旅游接待户家中免费上网。从贫困村到数字民俗村,这是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当地村民说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看来旅游给麻峪房带来的不仅仅是富裕的生活条件更是先进科学的思想的转变。在和刘老板聊天时有人问:你每年的收入在十几万元,会拿去炒股吗?刘老板说,炒股的风险咱农民的观念还接受不了,但自己准备在附近的一块山坳里再平整出两亩地,建设一个更好的接待站。刘老板投资理念比之我们的一些投机思想是不是更经济学些呢?
麻峪房村土地的商业化经营是集体土地流转改革的方向性试点,为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大量人流的进入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值得重视,特别是垃圾和污水的后处理技术还处在初级的简单深埋和沉淀化处理阶段,这是让人非常忧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