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贩统一着装后的人性化在哪里
与前两年各地纷纷就建设洁癖城市而开展“无摊化”运动不同,今年以来继乌鲁木齐视摊商为城市一宝之后,上海同意在征得市民同意的基础上划定部分路段开禁街头游商,北京也正式回应说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看来上演了多年的城管与摊贩的猫捉老鼠游戏真的就要谢幕了。
在美丽的杭州西湖打了多年“游击”的擦鞋匠们正月十五前也变身“正规军”了。杭州市政部门经过调研决定在不影响街景、不占用人行道、不涉及主要道路的原则上,选择了在10条支路的空地上设置擦鞋摊点。根据计划,擦鞋匠们将统一工具箱和着装,并实行“等客人时得保持文明的坐姿”等正规要求。每只工具箱只交押金,无偿提供给擦鞋匠使用,衣、帽与椅子由本人出资购买,并由街道牵头、委托环卫落实保洁工作,每个摊位每天交1.5元的保洁费。
与以前像做贼似的“打游击”不同,大多是从乡下来的擦鞋匠们受到如此待遇和管理,还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呢。据擦鞋匠小刘说以前自己被没收的工具箱不下100只,现在他坐着擦鞋,一天就赚了60多元,小刘的喜悦可想而知。此外,湖滨地区还计划推出更多的“小摊点”,规范辖区内各类便民网点的建设,这些摊点的服务项目包括修自行车、修雨伞、配钥匙、修鞋等。
从杭州西湖地区摊商管理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管理者的从政思维的变化,这是向难能可贵的人性化管理迈出的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还是从西湖地区主管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中我们还发现,传统管理观念中固有的不太人性的东西、以治理代管理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
比如,工具箱、工作服的统一要求有必要吗?实行“等客人时得保持文明的坐姿”等正规要求是不是对人的体罚呀?游商区别于工业化商业的根本特点就是他的个性化。由于工作习惯的不同、掌握技术的差异以及工具设备的不一样,使用相同的工具箱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非要给喜欢用自行车的人分配个三轮车,多少都有摊派之嫌。
据说西湖的工具箱是免费提供,可是用过几年成旧箱子了,还能如数把押金全退给人家吗?即使能退,那人家原来的箱子不就成废品了吗?这不是造成无形中的浪费吗?话又说回来,人家在这摆摊可能一摆就是几年、几十年过去了,那押金怎么个退法?再说了,人家把箱子退回去了,人家的工具设备放那去呀?所以这项政策带来的问题多多,是不会让摊商们满意的。有关部门应当替使用者考虑一下,收点管理费搞好卫生等工作完全可以理解,有些城市喜欢弄个统一的围挡布拦也是城市景观的要求,但就是这种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应当搞呀。
给街头摊商统一配置制服并不是杭州的首创,然而这却是最没有人性的歧视行为,经常看到穿着蓝色马甲的废品收购人员在街头穿行,马甲的背后有个大大的“某区某号”,与法庭上的被告穿的“某区看某号”无异。我们不大在能从大街上看到穿着破破烂烂、衣着不整的人了,街头摊商们从事的是服务行业,他们更知道把自己打扮的整洁一些、靓丽一些,因此不会因为摊商的服装给城市造成形象的损毁,反倒是满街的“犯人服装”才会使城市显得更加另类。让摊贩自己选择属于自己的各具特色的服装,才真正显出城市的宽容,也才会使城市更加富丽多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