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教育 |
安全没保障
最近北京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称:“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建立包含市民幸福感内容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去年的综合调查显示,有68.2%的市民认为自己基本是幸福的,对未来的预期持乐观态度的超过70%。而2月20日的法制晚报报道,零点公司最新发布一项针对4128名常驻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的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
我们无意对两家调查的真实性进行分析,我们当然乐见幸福感指数继续飘红上扬,而安全感得分止降回升。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组数据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号,就是有相当的一部分人群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对未来不乐观,对环境感到不安全。
人的幸福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可能由工作、居住、食物、交通、环境、人口、社交等多种因素构成,但安全保障无疑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社会的治安环境却始终没有大的改善,这就使人们的幸福感大大折扣。
虽然信息公开后,社会各领域的负面报道连篇累牍,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也是层出不穷。出门怕偷、买车怕丢、富人怕绑架、穷人怕掏兜,年关工资难到手,春节回家买不上票。咳!干活的累人,不干活的人累。
统计局不再是只关心GDP、经济增长等数据的经济调查机构,开始关注起社会发展指标的走向,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只有发达的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不知道68.2%的市民幸福感有多大的可信度,但与相对贫困的50年代、70年代相比,人们的幸福感今不如昔却是不挣的事实。当年的吃、穿、住与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人们的幸福感却是昨日胜今朝,根本的原因就是当年有一个夜不闭户的好社会。因此,改善社会的治安环境比建立幸福感体系更重要,有了安全的环境肯定幸福感要大大增强。反之,安全没保障,幸福感从何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