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字楼的情感魔方》后记

(2006-04-05 01:11:34)

《写字楼的情感魔方》后记

新华出版社既将在2006年4月推出一本我的新书:《写字楼的情感魔方》。这是我为该书写的后记:

 

本书的近20个情感话题,全部来自于我在《英才》杂志工作期间主持的“时人实录”专栏,时间从20049月到20062月。

“时人实录”应该是《英才》杂志历史最悠久的品牌栏目,采用对话体,每期邀请一些企业、文化界的嘉宾,讨论一些与这个圈子有关的趣味性话题。在我接手之前,曾经做过“从中国古典名著看当代管理”系列,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做了一段时间后,杂志社领导想让这个栏目更趣味性和生活化,于是打算专门做生活情感类的话题。

后来的一系列创意源自于我和《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女士的一次闲聊。当时我主张做“企业家的七宗罪”之类的话题,但宋立新女士不太赞成,觉得在生活休闲版块谈这些东西太剑拔弓张了,提议不如谈一些“办公室恋情”之类的“软性话题”。当时我口头虽然答应做做看,但心里还是感觉有点别扭,觉得这些话题太八卦、太女人。

但后来做了几期后,反响之好却超乎了我的预料。记得第一期《老总们喜欢“爱情快餐”》初稿写出来后,编辑是一口气读完的,说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而这期杂志面市后,一位任职于某高科技企业的朋友打来电话,说这期杂志“她和她的同事们抢着看,而公司的老板拿去后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偷着看。”

我开始找到了兴奋的感觉。于是,《老板VS明星:不入流的成人游戏?》、《当老男人变得抢手》、《第四者:感情的“卡拉OK”》等一个又一个话题抛了出来。这些文章一面世,就在互联网上四处转载,点击率一直很高。一些读者给我来信,说这些文章“太真实、太有趣了”,“读起来很过瘾”。我在湖南有一位作家朋友,每一期《英才》杂志我都寄到她所在的单位。她数次在QQ聊天时跟我提起,说她单位的女人们每次都抢着传阅新杂志中这个栏目的文章,并且把其中的一些精彩语言做为格言警句抄写下来。

后来总结,这个专栏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些八卦式的话题,再加上与最新社会新闻的结合(如超级女声、杨振宁的黄昏恋等),自然容易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谈资;其次、我们在操作过程逐渐摸索出“三人行”模式,也就是每期邀请的嘉宾有“三人”:文人、商人、美人。于是,在每次对话时,财气、才气与美色三者互相之间既不断“勾心斗角”,又不断“眉来眼去”,自然是妙语连珠,碰撞出不少的思想与情感的火花;再者、做为主持人的我,每次与特邀主持嘉宾之间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因为每次请来的嘉宾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让他们把平时私底下所做所想的一些“月光下的事情”摆到桌面上来谈,的确不太容易。为此,我与“两中”(心理学家丛中教授以及社会活动家高中先生)“狼狈为奸”,诱供、暗示、下套……几乎种种手段都用尽,为的就是让他们能“脱下衣冠”、裸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与欲。记得有一次,一位企业家刚参加完我们的对话后,在半路上突然觉得大事不妙,醒悟到半个小时之前自己太兴奋、太露骨了,感觉中了我们的招,于是马上给我打电话,强烈要求取消这篇文章。最后我做出了妥协,把他的精彩往事全部“嫁祸”到他的一位“朋友”身上。

当然,这些专栏文章也带给了我一些烦恼。做为一个未婚男青年,连“第二者”(老婆)都没有搞掂,却整天谈着“第三者”、“第四者”的话题,自然让人怀疑你的生活作风大有问题……

专栏文章结集出版之际,除了感谢《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女士的指导有方以及新华出版社副总编张宝瑞先生的慧眼赏识以外,还得感谢《英才》杂志社编辑吴仕逵和肖鸿扬辛苦的修改润色工作。对总编姜苏鹏女士,我则是心存“七分感激、三分抱怨”——我的好多专栏文章,她都亲自拟定十分精彩的标题,为文章顿时增色不少;但是,有个别标题为了追求阅读率和点击率,拟得有点“露骨”,这让我有时有点难堪。

这是2006年的春节,是我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新年。为了修改这些文字,我在新家里呆了整整三天没有下楼。当我终于可以为这些文章划上句号时,已经是大年初三的凌晨3点。我知道,此时黑夜深处,很多情与欲的故事正有泛滥。

 

 

 

写于2006131日(大年初三)凌晨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