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西药”起源而来的药物形式的变化
(2011-07-13 11:54:20)
标签:
格林制剂药片糖衣片金鸡纳树皮西药起源药片起源 |
分类: 药剂 |
我在去年的一篇博文:“西药”的起源----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中写了西药----现代药物的来源。即自19世纪初开始,从西方传统医药中使用的植物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这种研究活动持续不断的开花结果,发现了大量的有效的药物,成为医师们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药品。
这一影响人类医学、甚至社会方方面面的现代药物的起源,一时很难感受到其变化。因为作为大量的病人,直接看到的不是药物的本质,而是药物的形式,随后自然是药物的疗效。本文就来谈谈随着西药起源而来的药物形式的变化。这使西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也促进了西药的应用。
药物的形式,即药物的剂型,其重要性是明显的。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甚至未来,在东方或是西方,各种药物都要经过制作,成为某种药剂,才便于服用或能够应用。都不是直接在“吃草”,像大明星葛优在一个药物电视广告中反复搞笑的那样。各种医学,都有相适应的药剂形式。在我国,药物需经炮制,煎熬,成为汤药、或做成丸、散、膏、丹等成药供使用;在西方,则是用类似的方法,做成散剂、丸剂、浸膏剂、溶液剂、酊剂、酒剂等。西方的这些传统制剂方法,最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由罗马籍希腊人格林记载,故统称为格林制剂(格林则因此被欧洲各国誉为药剂学的祖师爷)。
简而言之,在十九世纪初西药诞生之前,无论在药物的本质,还是药物的形式上,东西方都是相当的。
这里再举个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史载,在17世纪末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得了疟疾,久治不愈。法国传教士赠送了“金鸡纳树皮”,研磨成粉冲服,治好了皇帝老儿的病。洋教从此才在北京立下了足,故而记下了这段历史。这金鸡纳树皮在药物的形式上,与中药中的很多树皮,并无特别之处,只是树种不同而已。如在1820年后,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出了奎宁(金鸡纳霜)----白色的粉末,形式就不同了。
而到200年后,西药开始进入中国,情况变了。在成都近代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中,写了20世纪初的成都。当时一个平民看到西药时说,“药也奇怪,不是五颜六色之水,即是方圆不等的片也丸也,虽然有效,然而究其何药所制:甘草吗?大黄吗?牛黄吗?马宝吗?则一问摇头而三不知”,就对这种从形式到内容都截然不同的西药,奇了怪了。至于后来出现的西药房,就和中药房区别大大的了。
这形式的变化,是随西药(现代药物)的起源开始的。从19世纪初开始,提出“草”中的有效成分,药物的量大大的减小(一般是百多毫克),各种性质也逐渐研究清楚了。但怎么来服用?开始使用的是粉末,即散剂。用天平精心称出,分成小包,用水冲服。称天平,分包,非常麻烦。也不好保存、携带和服用(吃的时候满口钻,又苦)。能否有更方便的形式呢?
问题的提出促进了研究发明。在1843年英国人Brockedon申请获得了制备模印药片的专利。他在模圈里装进药粉,用木杵将药粉压成片。加工方法有点像以前手工做月饼,不过是微型的月饼。这样制成片形的药片,与散剂相比有不少优点:制造方便、分发方便,服用方便。方法一经传开,即被推广。
后来又改进成手工压制片。简单的手压模由一带把的杵(作上冲)、空心模和下冲三部分组成。压片时,将一定量的药物和赋形剂混均匀后放入模内,用手锤敲打上冲,上冲下压,即把药物压成片。
即使从当时的角度看,用这种方法压成的片剂也是质量差,不坚固易松碎,且剂量也不准确;同时,制作也费时和费人力。但这都是可以改进的。后来的研究推动了片剂的改进、成熟和发展,几乎达到完美。
约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压片机问世,手制工具逐渐被淘汰。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片剂的发展。而到现在,一台旋转式的高速压片机,每小时甚至可压到数百万片,一天就可上千万片,同时质量也有保证。百年的变化使人难以想象。
药片的优点有很多:从生产流通方看,易生产价廉(与其他所有的制剂比),可以储存多年(保持稳定、不变质),运输方便(与液体制剂相比);从药师的角度来看,易于分发,病人服用方便。药片比原有的格林制剂,也比随后出现的胶囊剂、针剂等优越,早就成了人们用药的主要形式。只是在一些特殊的用药情况时,人们才考虑用其他的剂型做补充。
现在药片繁衍成长为一个大家族,除了大量普通的药片外,还有数目多多的特殊药片在为健康服务。以后将专门写篇博文来说说(敬请期待)。下面再说一种糖衣片,你可能熟悉的。
自古就有句谚语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糖衣片,在压制好的素片外,薄薄的裹上一层糖膜。良药也是甜的,硬是颠覆了这句古语。极苦的黄连素,做成糖衣片,你感受不到一丝的苦,这是一个奇迹。
这奇迹发源于当年一个小小的发明,Brockedon的类似儿童过家家的手制压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