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寻访“孔子入周问礼乐”处

(2016-10-08 12:17:23)
标签:

文化

旅游

分类: 文史热议

洛阳寻访“孔子入周问礼乐”处

丁启阵


 洛阳寻访“孔子入周问礼乐”处


洛阳寻访“孔子入周问礼乐”处

    利用国庆节放假的机会,到妻子老家河南洛阳待了四天。串亲戚之余,寻访了几处汉唐古迹。因为正在写两本关于《论语》和孔门的书,因此,其中一处,是洛阳城里的“孔子入周问礼乐”碑。

    寻访稍稍费了一点儿周折。我岳父记忆有误,以为“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在周公庙中。到了周公庙,遍寻不着。于是,上网搜索,得知在瀍河东大街华林路口。驱车直奔华林路口,很快就找到了。“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石碑就在路边,连着驼碑石鼋,被镶嵌在老君台大殿前壁东侧一堵古老的青砖墙中。街边的景象有些杂乱,地上有四五把形制各异的家常小椅子,旁边有个中年妇女在扬豆子。有人说,老子曾经在此处居住。

    认真计较起来,当然是值得怀疑的。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地方,历经多少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又不是地下有出土文物可以作证,谁能肯定老子做周朝史官时就居住在此处,孔子是来他家而不是他供职的史馆向他讨教礼乐。不要说春秋时期,就是宋朝,理学家“两程”(程颐程颢)嵩县田湖镇程村的故里,原来的住宅也已经荡然无存。“程门立雪”处,也只是今人镌刻、随意摆放的一块石碑。程家老宅子前面二程庙中的地面,泥土涨高了一米左右,明清以后栽的柏树,一棵棵仿佛自井中长出。有案可稽的是,“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石碑,乃是明代人王梦蚊于万历己酉年(1609)撰文并立石的。原本立于万教之祖牌坊西侧,后被移置于此。如今所见石碑,从笔迹,似乎也不是王氏所写,而是今人仿作。

    不过,揆之逻辑、情理,亦无不可。孔子既然入周,自然是进了当时首都洛阳城的;向老聃讨教礼乐问题,登门拜访,也合乎礼仪。

    有意思的是,孔子向老子讨教,李、孔有师生之谊,这么重要的事情,《论语》中竟然没有记载。《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中的“老”有人认为指老子,并不可信。

    今天人们知道此事,根据的是孔子去世后三百三十四年出生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书中《孔子世家》和《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了此事。大致情况如下:

    在鲁国大夫孟僖子的二公子也是孔子最早招收的弟子南宫敬叔的帮助下,孔子得到了鲁国国君一辆两匹马拉的马车和一个仆人的赞助,在南宫敬叔的陪同下,前往东周首都洛阳,实地考察、学习周朝礼仪制度。当然,拜访了李耳(聃),即老子。

    孔子拜访老子,大概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因为,老子的思想跟孔子不太一样,似乎也很喜欢教训人。见面之后,老子听过孔子的自述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一番话,共有三点意思:一,孔子所引述的,都是古人说的话,现实中没什么卵用;二,识时务者为俊杰。老子认为,那不是一个适合做事的时代,应该隐居起来;三,教育孔子,为人处世要低调,要谦虚,要装傻。

    临别之际,老子又跟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意思跟见面时的训导差不多,也是要孔子做人糊涂些、收敛些,尽量人畜无害。只不过,这一回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更加语重深长。

    孔子在见过老子之后,背地里对弟子南宫敬叔说了如下的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表面上看,孔子好像在赞颂老子是天上飞龙,但实际上也有表明自己跟老子道不相同的意思。《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师徒周游列国,邂逅长沮、桀溺后,孔子说了两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用来比喻的词语不同,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史记》说“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可见,老子是当时有名望的学者,对孔子招收弟子有明显的广告效益。

    属于儒家经典的文献,只有《礼记·曾子问》记载过孔子跟老子的一次亲密接触:孔子说:“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只是一次参加送葬时,老子告诉了孔子一个礼仪细节而已,没有孔子在老子面前执弟子礼的说法。

    从《礼记·曾子问》的记载看,孔子到洛阳考察周朝礼仪制度,有时间以助理身份参加老子主持的民间丧葬。可见,孔子应该是在洛阳盘桓了一些时日的,而不是很快就返回了鲁国。单程一千里左右的距离,坐马车,路上得走好几天呢。合理想象,当年的洛阳应该是有周公庙的;孔子在见老子之前,一定是先去拜谒了周公庙。由此可见,我们误打误撞先去了趟周公庙,反而跟当年孔子入周问礼乐的线路顺序一致。

    我总怀疑,《史记》记载的情况,受到了道家文献的影响。道家传人把孔子渲染成老子的弟子,儒家后人是不太买这个账的。司马迁这样做,大约有故意忤逆“独尊儒术”的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著《史记》,黑刘氏家族的态度、笔法,尽人皆知。

                                                        2016-1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