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文史热议 |
话说孔子的等级观念
丁启阵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有博爱成分。
《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统治者讲道德讲礼仪,百姓就会知耻,有尊严。如何使百姓活得有尊严,对今天的国家领导者而言,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尧舜那样的圣人的要求是:爱护人民,使人民受益,乃至享受跟自己同样的待遇。
《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人人皆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即使是今天的政府,也没能完全做到。
《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童叟无欺。
《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肯定子弟忽略人际贫富差距,实际上也是一种超越,一种平等。
《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至少是意念平等。假如人人都有这种平等的意念,那么,世上就不可能会有专政、独裁的君主和制度了。
孔子有个名列“四科十哲”的高足子夏,有两段均见于《颜渊》篇的话,非常有意思:
一段是解答樊迟同学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什么意思时说的:“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选于众,这不是人民选举产生领袖的意思吗?
另一段是劝慰司马牛同学时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分明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啊。
子夏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只不过,子夏说得更加明确些而已。
当然不能说,孔子的思想里丝毫没有等级观念。但是从《论语》看,孔子的确没有特别强调等级观念。孔子强调的是礼仪制度。礼仪制度基于社会的等级划分,这是事实,是现实,孔子无力改变。还有,孔子名下的许多罪状,其实都是后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故意歪曲孔子话语所致,孔子也是被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