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文史热议 |
孔子也是表情包
丁启阵
颜回能住在最简陋的胡同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一箪食,一瓢饮),照样快乐地生活,孔子喜悦;
颜回对自己的一切说教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好像是愚蠢的样子,但是,回去之后想一想,总能有所发明,其实并不愚蠢,孔子喜悦;
众多弟子中,只有颜回能够像自己一样,有机会做事时能把事情做好,没有机会做事就默默地过自己的日子,孔子也喜悦。
总而言之,颜回的所有表现,都令孔子满意,时时由衷地感到喜悦。
当然,颜回有一件事是彻底让孔子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的,那便是他的早死。这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喜悦满时有悲伤。
一贯不入法眼的夷狄外邦,尚且有能发号施令的国君,堂堂华夏却四分五裂,天子号令无人听从,孔子感到悲哀;
治国者都不能以礼让治国,礼也就没有用处了,孔子感到悲哀;
人人皆可行仁道,但是,没有人喜欢此道,没有人肯花一天的时间和力量行仁道之事。也许有真正喜欢仁道的人,但孔子没有遇见过,孔子感到悲哀;
有人问起弟子中谁最爱学习,想起短命的颜回,想起再也没有那么好学的弟子,孔子感到悲哀;
世上的人,稍有点姿色、资本,不是骄傲,就是吝啬,没有一个像周公那样的完人,孔子感到悲哀;
世上的人,对美色趋之若鹜,对美德弃如敝屣,孔子感到悲哀。
所有的悲哀,都源自一个更大的悲哀:生逢末世,无可作为。
再说乐。
孔子是个会苦中作乐的人。“多能鄙事”的孔子,当然有许多作乐的方法。但是,可能是性情的缘故,也可能跟思想观念有关,音乐成为孔子最重要的快乐方式,没有之一。
碰到会唱歌的人,如果觉得人家唱得好,一定让人家先唱几遍,然后自己再跟着和;
鲁国宫廷乐团首席乐师挚的演奏,是孔子爱听的,尤其是演奏《诗经·关雎》篇的时候,“洋洋乎!盈耳哉。”满耳朵都是令人陶醉的音乐,这大概是孔子晚年结束周游回到鲁国后的最大听觉享受吧。
当然,最令孔子激动、难忘的一次听乐经历是早年在齐国,听到舜时的宫廷音乐《韶》。有多快乐?孔子说,听完之后,三个月里一直沉浸在美好的乐曲旋律中,吃肉都感觉不到香味!他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勉强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绝对想不到音乐会有这种效果!
这就不难理解,在陈蔡之间遭到围困,绝粮七日,师徒一伙人,生命危在旦夕之际,而孔子为何仍然弦歌不绝了。
再说愁。
有句俗话,叫:莫道世上无愁事,风来浪也白头。孔子虽然贵为圣人,但也不能免这个俗。事实上,正因为他是圣人,愁事才格外地多。
自己的学说,明明指出了世人唯一可走的路,但是无人理会,孔子愁;
年纪大了,不再能梦见自己思想的源泉——周公,说明实现理想,可能此生无望了,孔子愁;
祥瑞神鸟凤凰没有出现,黄河也没有出现图书,这辈子可能就无所成就了,孔子愁;
看见流水日夜不息,联想起一切都会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自己的志向理想终将化为泡影,孔子愁;
想起自己东奔西走,辛辛苦苦一辈子,很可能连姓名都将湮灭无闻,孔子愁;
孔子若晚生于宋代词人贺铸,一定也会引用他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表达郁闷之情。
最后说一下逗。
用“逗逼”这个词形容孔夫子,不免失敬。而实际上,孔子是挺(会)逗的一个人。至少,他严重有别于只会正襟危坐的老学究。
子夏问孝,孔子不是给予直接正面的解答,而是反问道:“……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让弟子代劳,有了好酒好菜,让父母先吃先喝,这样就算是尽孝了吗?”孔子有点逗吧?
为了说明一个人是无法隐藏什么的,孔子说:“看他结交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看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都采取些什么办法,看什么事情能够让他感到安心。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怎么能够隐藏得住,这个人怎么能够隐藏得住呢?”孔子有点逗吧?
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真的行不通,我就扎个木筏漂到海外去……”,孔子逗吧?
在卫国,孔子跟卫灵公的宠妃南子见了个面。弟子子路不高兴了,孔子便赌咒发誓,说了大意如下的话:遭遇如此坎坷,是天意不喜欢我的学说,天意不喜欢我的学说啊!我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这才出此下策。或许,南子小姐能帮上点儿忙呢。孔子逗吧?
见孔子无心出仕,弟子子贡打了个比方:有一块美玉,是做个匣子把它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买主卖了它呢?孔子马上说:“卖了它,卖了它。我要等个好价钱把自己给卖出去!”孔子逗吧?
当初,晋国大夫赵简之的私邑长官佛肸聘请孔子,孔子差点就去赴任了。佛肸因为叛乱失败后,子路引用孔子自己说过的话,说明孔子当初就不该动心。孔子听后,说:“有这个说法。但是,没听说过真正坚固的东西是不会磨损的,真正洁白的东西是不会染黑的道理吗?难道我是匏瓜星,可以挂起来,中看却不能吃的东西吗?”孔子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