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四绝”是咋回事?

(2016-03-29 19:08:24)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快乐阅读

孔子“四绝”是咋回事?

丁启阵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绝,断绝;毋,无;意,臆测;必,断定;固,固执;我,自我。

照着字面直译,大致如下:

夫子断无四种情况:不臆测,不断定,不固执,不自我。

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情理上讲不通。这等于说,孔子是“四有分子”,有臆测,有断定,有固执,有自我。

历来的学者,多采取如下解读法:不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当做“四”的说明,而当做“子绝四”的同义反复。比如,杨伯峻先生的标点和翻译是这样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这样解读,有一个问题,跟《论语》行文体例不合。《论语》中还有如下语句: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为解此困,有人提出一种新颖的解读方法:孔子要绝的,不只是“意、必、固、我”,更重要的是“毋”。如此解读,当然很有趣。他们可以说,断掉“意必固我”的是贤人,而孔子这样的圣人,会更上一层楼,连“毋”也给断掉。这样解读,有趣固然有趣,但双重否定,必然导致出现另一种情理问题:“意必固我”和“毋意必固我”一并断掉。如此一来,孔子岂不是要变成一个无立场、无原则、无是非之人了?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我认为必须从“绝”“毋”两个词上寻找突破。

先说“毋”。毋古汉语中固然有无、不的意思,但是,从《论语》的实际用例看,多为劝止之词,相当于“不要”“不可”。例如,“毋友不如己者”(《子罕》),“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可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应该是孔夫子的原话。

这样一来,“绝”字便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一般的断绝义,而应该向劝止意味上靠一靠,将其解读为:孔夫子要求弟子们戒绝四样东西。因此,本章标点符号当调整如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