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快乐阅读 |
儒家理论及教学法的精髓
丁启阵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这一章有两个疑点,需要讨论一下。一个是,孔子为什么单独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另一个是,“门人”是谁的门人。
关于孔子为何单独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前人有一种说法:孔子因为能够宣扬自己学说的人太少,想借曾子之口,替他宣扬,即有托付一项重任的意思。比如朱熹就说,孔子知道曾子“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当然,有人不同意这种猜想,认为“一贯”不过是当时的一个常用语,并没有什么深意。我认为,前说较有道理。孔子开口便是一声“参乎”,意味深长,感情丰富,说明不是一次普通、随意的对话。只说一句令旁人一头雾水的“吾道一以贯之”,也见出他们师徒的默契,关系非同寻常。
门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曾子的弟子,另一种说是孔子的弟子。我认为,应该是孔子的弟子。《论语》中多次使用“门人”一词,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肯定指孔子门人。例如“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述而》),“门人不敬子路”(《先进》);第二种情况,指孔子弟子门人。例如,“子夏之门人”(《子张》)。第三种情况,所指不明确。例如,“子路使门人为臣”(《子罕》),“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先进》)。弟子的弟子要标出“子夏之门人”,颜渊、子路似乎也并未招收弟子,从这两个方面情况看,这里理解为孔子弟子、曾子师兄弟为宜。曾子授徒,应该是在离开孔门或孔子百年之后吧。
这一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孔子单独告诉曾子,自己有个贯彻始终的学说精髓。曾子从孔子房间出来后,其他师兄弟问他,老师贯彻始终的学说精髓是什么。曾子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们,是忠恕两个字。孔子的忠恕,具体而言,是如下几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都是孔子自己说过的。
有人说,禅宗之所以能够始祖、二祖、三祖、四祖……衣钵相传,代代不绝;而现代教育却往往只能传一代,隔代即陌生如路人。原因在于,现代教育方法是“金针也度人”,材料、理论、方法毫无保留,一并告诉受教者;而禅宗是不立文字的神秘教学法,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按照这种说法,儒家教学大约可算是介于禅宗与现代教育之间,它的教学法精髓是:说半句,藏半句。整部《论语》,孔子言论,神龙见首不见尾,原因在此。
这一章是极好的个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