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快乐阅读 |
爱羊还是爱礼,孔子跟子贡的差别
丁启阵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理解这一章的重点、难点,是“告朔”一词。所谓告朔,字面意思是,阴历每月初一的禀告活动。
原来,上古时期,天子于每年冬季,提前向各诸侯国颁发次年十二个月的政事安排计划书——有点像如今各大中学校制订的学年校历。各诸侯国领回计划书后,将其收藏在太庙中。每月初一,诸侯国君率领相关官员到太庙中去,举行一个仪式,表示接受天子命令,按照计划处理当月政事。可见,告朔就是一种政事报告仪式。诸侯国君以此表示,自己奉行天子命令的忠诚与慎重。
春秋时期,周王朝式微,这种仪式也随之几近废止。具体地说,鲁国自鲁文公开始,国君不再去太庙举行这个仪式。国君是不去太庙了,但是,配合这个活动用于供奉的牺牲品——生鲜羊肉,还得一如既往地往太庙送。
看到这种情况,子贡很不高兴,他想要停止供奉生鲜羊肉。子贡认为,既然礼仪活动已经停止,就不应该再浪费羊肉了。
孔子知道后,叫着子贡的名字,对他说:“你舍不得那羊,我舍不得这礼。”
孔子的话,前人一般这样理解:孔子不赞成子贡的想法。孔子认为,告朔仪式虽然没有了,但只要继续供奉羊肉,这种古礼就没有全废。假如把羊肉供奉也取消了,这礼就算彻底完蛋了。
这样理解,似乎说得通。但我认为,这会跟孔子对“礼崩乐坏”现实的不满情绪相抵牾。对于鲁国国君不再到太庙举行告朔仪式这种破坏礼仪的行为,孔子心内肯定充满了不满情绪。以孔子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和形式方面的严格要求态度,他不可能认为,只要保留生鲜羊肉的供奉,这古礼就算保存住了。告朔之礼,仅存供奉羊肉这一项,孔子是不会满意的。
因此,孔子的话,应该这样理解:赐(子贡名)啊!好端端的告朔之礼被他们破坏了,实在是可恶!你舍不得那羊,我却舍不得这礼!
对于告朔之礼的废弛,子贡跟孔子一样,都是不满意的。只不过,他们表示愤怒、失望的方式不同而已。子贡务实,孔子务虚。孔子一生清贫,子贡大发其财,跟他们务实务虚的思想观念,有直接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