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民族观念是不平等的

(2016-01-19 23:39:10)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史热议

孔子的民族观念是不平等的

 

丁启阵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这一句话,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至少有如下四种意见:一、诸夏不如夷狄;二、夷狄野蛮,纵使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君,还能遵守着先王的制度;三、夷狄有君,倘敢对我诸夏发号施令,则不如无君;四、像鲁国这样僭越礼制全然没有君臣父子的秩序,跟夷狄似的,还不如灭亡了好。

四种说法,字面意思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种抉择:夷狄、诸夏(华夏)孰优孰劣。一三是夷狄优于诸夏,二四是诸夏优于夷狄(四其实是跟夷狄一样)。

在正庶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孔子心目中,华夏、夷狄是不平等的;华夏代表主流,代表正统,夷狄是代表落后,代表野蛮。

问题是,这里孔子是在发表感慨,宣泄情绪,不是在作理性的宣讲。如果将其理解为理性的宣讲,那就等于说,孔子在讲废话。因此,透过字面意思,透过修辞手法,我们应该看到:孔子这是在借夷狄来批评诸夏。这好比,拿众所周知的差等生,来批评因为懒惰成绩有所下滑的优等生。

这种修辞手法,在《论语》的另外一章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是:……即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能丢弃(这些行为规则)。显然,夷狄在孔子那里是落后野蛮的代名词。

这是孔子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感慨。什么现实?当然是春秋时期的“诸夏无君”现实。换一个说法,就是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说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礼崩乐坏”。

总之,这一句话应该解读为:夷狄这些异族小国,尚且知道尊敬君主;哪里像我们这些华夏古国,反而不要君主,不遵守礼乐制度和尊卑秩序了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