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摘的时代
(2013-03-29 10:41:15)| 分类: 文史谐谈 |
《诗经》,采摘的时代
丁启阵
春天来了,气候转暖,城里人采摘的季节快要到了。
如今,城里人流行一种活动:节假日到郊区农村采摘。采摘的东西,基本限于各种水果,草莓、樱桃、苹果之类。现代人这一项温饱之余的消遣,比起《诗经》中记载的两千五百多年前老祖宗的采摘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诗经》总共收诗歌305首,其中就有20多首写到采摘。以这样高的频率提到采摘,实在是很惊人的。说距离今天三千年到两千五百多年的《诗经》时代是采摘的时代,丝毫都没有夸张。
首先,古人采摘的范围,比今天大很多。如上数据,还只指用到“采”字的采摘,不包括没有用“采”字而实际上是采摘的诗篇。《诗经》中采摘的对象,主要是草本植物。根据我的粗略检索,按照出现顺序,有如下二十余种:荇菜、卷耳、芣苢、蘩、蕨、薇、蘋(浮萍)、藻、葑、菲、虻、葛、萧、艾、莫)、桑、藚、苓、苦、杞、芑、蓫、葍、菽、绿、蓝。社会在发展,人类关于植物的知识却在萎缩。现代人大多数已经不认识这些植物了,真有必要多到野外走走,认识一些草木植物。太平岁月,小康社会,可有增添情趣之用;野外生存,遇到荒年,可有果腹活命之用。
其次,古人采摘的目的,比今天复杂多样。古人不像我们这样,他们不是为了消食,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生活,为了生产,为了生命,有时甚至是为了祭祀。上述二十多种采摘物中,食材有:蕨(蕨菜)、薇(野豌豆苗)、葑(芜菁)、菲(地瓜)、莫(野菜)、苦(荼)、杞(枸杞)、芑(水芹菜)、蓫(羊蹄菜)、葍(蔓草,地下茎可食)、菽(大豆);药材有:荇菜(一般注家认为是一种可食用的水生植物,但我认为可能就是莕菜,龙胆科水生植物,可入药,有发汗、透疹、清热、利尿等作用)、卷耳(苍耳子,草药)、芣苢(车前草)、虻(贝母草)、萧(艾草)、艾(艾草)、藚(泽泻)、苓(甘草);织材有:蘩(用于制作养蚕工具箔)、葛(用于提取纤维纺织夏布绿)染材有:(荩草,可以染黄)、蓝(可以染青);祭材有:蘋(浮萍)、藻(水藻)、萧(艾草)、艾(艾草)。其中蘋、藻,有人说是野菜,但从《周南·采蘋》一诗看,显然是用于制作祭品的东西。“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於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头四句交代采摘所在,中四句说明采摘、蒸煮容器,后四句描写用途,祭祀,主祭者是一位齐国的女巫。当然,其中有些植物是可以兼作食材和药材、药材和祭材的。
再次,古代采摘的场面,比今天壮观得多。《诗经》中如此频繁地出现关于采摘的诗句,说明那个时代采摘是非常重要的劳动项目。同时也透露如下信息:有些采摘,类似今天的采摘茶叶,是许多人同时参加的集体劳动。采摘的时候,还有对歌、合唱等娱乐行为。《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有、掇、捋、袺、襭)之”,对这首诗,清代学者方玉润有很好的解读:“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旷”(《诗经原始》)。那样的采摘场面,怎能不叫人神往呢?怎能不叫人产生穿越的念头呢?
此外,古代的采摘者,通常是美丽多情的女子,采摘过程中往往发生爱情故事。《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王风·采葛》“彼采葛(萧、艾)兮,一日不见,如三月(秋、岁)兮”;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自然环境里,在真实的劳动中,产生的爱情,不同于现代大都市钢筋水泥大厦办公室地铁车厢里发生的暧昧与诱惑,绿色,饱满,清新,别有风致和韵味。《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小雅·鱼藻·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恋爱中思念着心上人的女子,无心采摘,慵懒的样子,看起来很美。
《诗经》中有关采摘的诗句,并非都是为了描写采摘劳动,相当一部分是用于比喻,引出议论或感慨。这些诗句,也有极富趣味的。例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芜菁、地瓜,可食用的是它们地下的根茎(下体),不是地面上的藤叶,这是讽刺一些男人只看女子相貌,不注重她们的内在品质,以貌取人,不懂得“女是丑的贤”、“丑妻家中宝”等道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