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骂人词泄露的“国家机密”

(2009-07-21 11:0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浮世感想

三个骂人词泄露的“国情机密”

丁启阵

 

语言这东西,学过一点语言学的人都知道,它是人类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所谓约定俗成,包括两层含义:一、从“所指”“能指”的总体对应关系看,两者之间是任意的;二、从个体符号单位(例如:词语)的形成看,往往又是事出有因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透过一些语言单位,我们不难看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一些信息,例如情感好恶,思想观念。只是,一般的语言使用者通常都不会去深究词语形成的合理性,不会去考证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思想观念。换言之,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人们的态度通常是:不过脑子,人云亦云。

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看,今天中国大陆地区的汉语中,毫无疑问,“垃圾”、“变态”、“汉奸”这三个词语是很流行同时也很厉害的詈辞。使用者觉得很解恨,很痛快;被指者感到很屈辱,很愤怒。

但是,倘若我们以冷静、理性的心态去分析这三个词语之所以成为重磅詈辞的原因,经过层层剥笋式的剖析之后,很可能会发现,其中的合理性,不一定合乎理性,而是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的。

“垃圾”、“变态”、“汉奸”三个词语之所以能够成为重磅詈辞,直接原因无非是:这三个词语所指的事物是人们非常厌恶,非常不屑的。

当我们接着追问,为什么人们对垃圾、变态、汉奸这三种事物(垃圾是物体、变态是性状、汉奸是人物)会如此厌恶、如此不屑。很可能得到如下的回答:

垃圾很肮脏,没有价值;

变态的样子很难看;

汉奸损害了国家利益,伤害了个人情感。

看起来挺有道理,而实际上,这些涉及事物价值的判断都带有相当程度的假定性,或者说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此外,还有时代、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人们之所以觉得垃圾是很肮脏的,很可能是这样的原因造成的: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够干净卫生,有太多的垃圾,妨碍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满地的垃圾,妨碍了我们走路;腐烂发臭的垃圾,妨碍了我们呼吸;垃圾滋生的蚊蝇,危及我们的健康。人们之所以认为垃圾没有价值,很可能是由于,不了解垃圾的价值,政府没有做好垃圾回收和利用工作——反之,生活在环境整洁、垃圾回收利用做得好的国家、地区的人们,是不会如此厌恶、痛恨垃圾的。据我所知,山清水秀地区的农村人,就不会用“垃圾”一词骂人。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世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种种的原因,都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我们的环境太差了,我们的环保工作太滞后了。

变态的认定,是非常主观的,也是相当野蛮的。实际上可以表述为:凡是跟我不一样的,就是变态。比如说,我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是变态;我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肉的人是变态;我吃煮鸡蛋敲大头,敲小头的人是变态。显然,“变态”就是多数群体对少数群体的贬斥和排挤。说得轻一点,是以多欺少,以强凌弱;说得重一点,是蛮横,是霸道,跟纳粹法西斯不乏相似相通之处。实际上,多数情况下,被定性为变态的群体,对于所谓的正常群体,是不构成任何危害的。可见,排斥“变态”,说明我们的社会,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制、暴政思想还相当有市场;说明我们的国家,距离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状态还非常遥远。

汉奸,指的是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一般地说,汉奸多产生于国家遭受异族入侵的战争年代。和平年代,所谓汉奸,只能指出卖国家机密、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间谍。现在人们如此随意、宽泛、频繁地使用“汉奸”一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走出战争时期留下的屈辱阴影。实际上,如今把“汉奸”当作詈辞的,绝大多数是战争结束后出生的年轻人,即所谓的愤青。愤青中,不排除其中有祖、父辈亲人受到过侵略者残杀、伤害的人,但是,可以肯定,大部分人的祖、父辈并没有受到侵略者的残杀、伤害。一定的民族情感,同仇敌忾,是必要的。但是,像我国现在这样,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这么多人还是深陷屈辱、仇恨不能自拔,就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爱国教育是否太强调民族仇恨了?是否太狭隘了?仇恨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于凝聚,不利于开放;有利于维护集权,不利于建设民主;强调了群体情感,忽略了个体性情;重视了历史冤仇,忽视了未来合作。在科技、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网络化的二十一世纪,这么多人的情感还停滞在部落情仇、种族恩怨阶段,好比男人还拖一条长辫子,女人仍穿三寸金莲走路,男男女女用大刀长矛去对抗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不免有些滑稽。

总之,我以为,“垃圾”、“变态”、“汉奸”三个詈辞的流行,说明我们的社会远非理想状态,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落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09-7-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