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琉璃厂人物

(2009-07-11 12:22: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往昔岁月

琉璃厂人物

丁启阵

 

琉璃厂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

 

张祖翼《清代野记·海王村人物》,先对北京琉璃厂在清乾隆年间成为市肆之后的热闹景象作了如下描写:

 

      凡骨董、字画、碑帖、南纸各肆,皆麇集于是,几无他物焉。上至公卿,下至士子。莫不以此地为雅游而消遣岁月。加以每逢乡、会试放榜之前一日,又于此卖红录,应试者欲先睹为快,倍形拥挤。至每年正月初六起至十六日止,谓之开厂甸,合九城之地摊皆聚于厂之歇地,而东头之火神庙,则珍宝、书面、骨董陈列如山阜,王公、贵人、命妇、娇娃,车马阗塞无插足地,十日乃至。

 

接着,张祖翼笔锋一转,说起了琉璃厂的人物:

 

      此厂肆主人所以皆工应对,讲酬酢,甚者读书考据,以便与名人往还者不知凡几,不似外省肆佣之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

 

张祖翼列举了他出入京师三十年在琉璃厂见过的店铺人物,有:志节高尚的琴师张春圃,专心钻研金石之学的刘振卿,擅长鉴定彝器的李诚甫,谙熟碑贴的李云从、袁回子,了解古钱币的刘氏父子,对书籍版本目录如数家珍的李雨亭、饶某、李兰甫、谈笃生等等。

最后,张氏为新学兴起之后,店铺里开始出售石印、铅印图书和科学仪器之类东西,博古、好古之士日渐寥落,将成广陵散之势,发了一通感慨。

我二十余年前初到北京的时候,张氏所描述的琉璃厂热闹景况已经完全见不到了。但是,相比较而言,它仍然是当时北京好古、爱书之人最喜欢光顾的一个去处。那里有不少古玩店和书店。海淀图书城出现之前,琉璃厂是北京市书店最集中、文史古籍最齐全的地方。我或独自,或约上一二嗜书好友,骑一小时自行车,到那里逛上两三个小时,看几眼真假莫辨的字画骨董,买几本新近出版的文史图书,然后再骑一小时自行车返回。这样的事情,一年平均得有三四回。海淀图书城开张、海淀一带书店骤增之后,我就只有陪同友人访古观光,偶尔去过琉璃厂几次。当然,后来很少去琉璃厂,除了不再需要到那里买书、潘家园古玩市场兴起使琉璃厂进一步衰落等原因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年岁渐长,二十岁刚出头时那种几十里地骑上自行车就出发的不知苦累精神,也在日渐减少。我虽然没有见识过琉璃厂最繁华时期的景象,但是,琉璃厂于我,多少也有点由盛而衰的变化迹象。因此,张祖翼的感慨,我也颇有同感。

张祖翼所列举的海王村人物,我当然一个也没有见过——见过才怪!但是,类似的人物,我是见识过一位的。

刚到北京那一年,我在来薰阁古籍书店看到周祖谟先生的《唐五代韵书集存》,精装十六开本,上下两册,定价53.40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一番犹豫之后,我还是买了下来。我的“豪举”引起了店里一位老职员的兴趣,他主动跟我交谈。这位职员姓王,我叫他“王师傅”,他叫我“小丁”。王师傅在了解过我的专业和工作情况后,表现出颇为赞赏的样子,连声说“年轻人能坐冷板凳钻研冷僻学问,很了不起”。他说自己跟周祖谟先生相熟,表示很愿意介绍我跟周先生认识。看他热情的样子,似乎只要我点个头,他马上可以带着我去北京大学叩周祖谟先生家的门。

周祖谟先生虽然一直没有去拜见,但是,每次去琉璃厂,我差不多都要去来薰阁转一圈,遇到王师傅就随便聊几句。每次他询问我最近读什么书、做什么研究之后,总要夸我一两句。

有一年冬天,是个星期日,我又去那里买书的时候,王师傅忽然诡秘地把我拉到一旁,悄声道:“小丁,我介绍你认识一个也很爱读书的人。”出乎我的意料,他介绍的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先生。高占祥先生穿着呢大衣,毡帽压得很低,显然是怕别人认出自己,跟他交谈,使他无法自在淘书。高占祥先生跟我一番交谈的主题是,有些书定价太高,他也买不起。他那个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美术方面的书。

打那之后,我偶尔去琉璃厂,就没再也没有看见过王师傅了。我猜他已经回家安度晚年去了。我见他的时候,他就是退休后被返聘回店工作的,已经六十多岁了。算起来,王师傅现在该有八十多岁了。我觉得,他应该还健在。他是我居京二十余年见过的最和蔼、最热情、最有古意的书店职员!

                                                   2009-7-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