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趣读书的烦恼与快乐

(2008-06-25 20:59:45)
标签:

读书

文化

分类: 日常琐记

兴趣主义读书

丁启阵

 

回首半生道路,我发现自己在书籍阅读的选择上一直是兴趣主义者。读书方面,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容易见异思迁,还旧情难忘。因此,有过许多的烦恼,至今未能全然摆脱。但同时,这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欣慰。烦恼的是,影响了自己专业研究的纵深发展,延误了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欣慰的是,做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挥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从小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因此,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我不假思索就把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当时的想法是,等到上了大学,我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每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了。

当然,等到真的进了大学中文系,很快就发现,情况跟自己原来想象的有很大出入:中文系学生不是可以整天只看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一系列文学的课程,我们还有一系列语言学的课程。基础课、必修课就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要想学好这些课程,就得阅读一定数量的有关专著。假如对语言学感兴趣,还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方言学”等等选修课。一旦选修这些课程,要阅读的专著就更多了。即使是文学系列课程,也完全不是原来想象的阅读方式。为了配合“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我当年学的是“欧洲文学史”)课程的教学进程,为了对付这些课程的大小考试,我们都应该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这种阅读,要求具有系统性,不能由着自己的爱好和口味,随意偏颇,挑食。换言之,中文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专业需要,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兴趣,也有需要妥协的时候。我认为,这种妥协不但是必要的,日后还可能受益匪浅。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对于任何人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文学的黄金时代:阅读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对文学作品有着迫切的需求,而作家则无疑是当时社会上最耀眼的明星。说实话,我进中文系之初,也曾经做过作家梦。大学一年级,上“现代文学史”课,我就拼命阅读鲁迅、茅盾,梦想着做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大学二年级,上“古代文学史”课,我又喜欢上了几位古代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陶渊明、杜甫和他们的诗歌,曾萌生过做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念头。后来因为一位古代汉语老师课讲得好,对我也特别关心,我对古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位老师的影响、诱导下,我的兴趣又从古汉语扩大到其他汉语语言学领域。最终,我又走上了汉语语言学专业的学习与研究道路,主要研究被人们称为“绝学”的音韵学。

毕竟,一个人的初始兴趣是很难舍弃的。在研究语言学的同时,我也没能真正遗忘文学。后来,在一段专业研究相对比较轻松的岁月里,我就业余搞起了文学研究——从研究杜甫诗歌的悲剧主题入手。第一篇研究论文很快在学术杂志上发表,兴趣大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每年都会写一点研究杜甫的论文。后来又进而研究诗歌与人生的关系,研究古代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生存状况。在研究汉语语言学(音韵、方言)和古代文学的同时,我的作家梦也残梦不醒,经常写一些散文随笔,向报刊投稿。十多年来,先后写作散文随笔七八百篇。结果,迄今为止,在我已经出版的著作目录里,花色品种就比较驳杂,计有:语言学研究专著四种,文学研究专著四种,散文随笔集两种。已经完稿、正在等待出版的各种著作,还有八九种。

曾有师友规劝我:“如果你能集中精力研究语言学,可能已经成为‘大家’了。”必须承认,这种可能性对我是有过很强诱惑力的。但是,兴趣这种起源于性情的东西,也会转化为一种颇具说服力的理论,时时鼓动我不能放弃文学的研究与写作。“体现自己性情和生命感悟的文学研究与文学写作,比之纯粹的科学研究,更具原创性因而更具久远价值,更有社会效益”,这就是我多年来没有放弃文学研究与写作的理论依据。此外,我也日益感到,人生一世的几十年时间,能够把自己有限的才能尽情发挥出来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这种幸福,似乎比他人、体制给我贴一个漂亮的标签更为重要。

                                                    2008-5-16

 

 

刊于《大学生》(中国校园)杂志2008年7月号,文字略有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