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法苏黄米蔡文化杂谈 |
分类: 有点学问 |
是蔡襄,还是蔡京?
丁启阵
跟唐代一样,宋代也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朝代。历史上有“四家”的说法。宋四家的排列是“苏黄米蔡”。其中,“苏黄米”分别指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米芾(1051-1107),历来没有异议,但是,“蔡”究竟是指蔡襄(1012-1067)还是蔡京(1047-1126),却出现了分歧。
现知最早记载“四家”这个说法的是元朝南宋遗民王存。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谓之为四家。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纵笔为佳。若君谟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可见,最早的宋四家中的“蔡”是蔡襄,而非蔡京。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开始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质疑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苏黄米蔡”四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二是蔡襄蔡京书法的优劣。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云:“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后人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耳。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按:米芾字)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明代孙镀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谟,则前后辈倒置……”(《书画跋》)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订讹类编续编》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
自此以后,这两种说法各有追随者,不时会有人站出来论证、重复、强调一下各自的观点。
主张是蔡襄者,提出的较为有力的补充证据,主要是宋代人对蔡襄书法的普遍推崇。例如,宋仁宗非常喜欢蔡襄的书法,曾下令让他书写自己撰写的《元舅陇西王碑文》,又曾经命令他书写《温成后父碑》。四家中人黄庭坚曾说:“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欧阳修曾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苏轼同样对蔡襄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现代一般论者也说,蔡襄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卓然能自成一体。此外,对于“苏黄米蔡”的排序问题,现代收藏大家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解释:“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遍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
赞成蔡京的论者,则主要是从蔡京书法更有新意方面立说。
可见,从史实、文献角度看,蔡襄的说法更加有说服力。
明清以来主张应该是蔡京而不是蔡襄的论者,表面上看是一种学术上的新观点。而我却认为,这其中隐含着一种不便于明说出来的意思:为由于人品上有污点者鸣不平。我十分愿意捍卫他人表达不同于我自己的观点的权利,但是,我也愿意坚持自己的一贯看法:对历史上公认的人品道德上有严重缺陷的人的艺术作品,为了所谓的学术创新进行重新评价,需要慎之又慎,不可随意赞誉。我的理由很简单,艺术是追求美的,但是,美是跟真、善密不可分的。像蔡京这样的奸佞之人,是没有真善可言的。他的书法,固然有一定的造诣,但是,这其中也多少会透露出他性情的虚伪、狡诈,“姿媚”、“飘逸”,何尝不是一种流露呢?反对“因人废艺”的人,很可能在实际上只起了替卑鄙者翻案的作用。
宋四家书法各有特点,正如有人所说,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而蔡襄,则是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书法的这个特点,跟他的师承渊源有关系,蔡襄书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他的风格明显融合了“颜筋柳骨”。这跟他为人的忠厚正直,也是互为表里的。宋人推崇蔡襄,无可厚非。
当然,蔡京一类坏蛋的书法作品,能多保存一些下来,偶尔看一看,也不是坏事。毕竟,字如其人,却并非其人,不会从发黄的古宣纸上走下来祸国殃民。但是,岁月的流逝是无情的,一切历史文献,必将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漫漶、散失,乃至湮灭。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蔡京一类奸佞的书法先蔡襄这样的忠厚正直之士的书法作品而漫漶、散失、湮灭,而不是相反的情况。“不因人废艺”之类的高论,倘若悄悄地包含着“宁愿废掉好人的艺术”的意思,我是要坚决予以反对的。几个奸佞的书法作品因为遭到冷遇而湮灭,我觉得是不足惜的,毕竟我们还能看到那么多忠鲠之士的优秀作品!
蔡京的书法虽然远非现当代衮衮诸公所可同日而语,但是,跟苏轼、米芾相比,我个人认为,还不是一个级别的。
下边附几幅蔡襄、蔡京、苏轼、米芾的作品,大家比较看看,各取所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