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下大事 |
“集结”“抗震”两个词语不甚合理
丁启阵
认真计较起来,不难发现,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会有一些相对而言不甚合理的词语。汉语里,就有不少这一类词语。
相对于“吃饭”、“吃菜”、“吃水果”这类“吃”字后的东西可以进肚子的词语,“吃食堂”、“吃大碗”、“吃筷子”等词语是不合理的,谁也没有那样的口味和胃口;相对于“养牛”、“养猪”、“养鱼”这类表示“越养越大”意思的词语,“养病”一语是不合理的,谁也不愿意把病越养越大;相对于“打扫房间”、“打扫教室”、“打扫街道”一类“动词+场所”结构的词语,“打扫卫生”这种“动词+目的”结构的词语,是不合理的;相对于“恢复关系”、“恢复名誉”、“恢复职务”一类“动词+表示主观意愿的宾语”结构的词语,“恢复疲劳”这种“动词+表示非主观意愿的宾语”结构的词语,是不合理的。此类例子俯拾皆是。
闲话提过,今天要说的正题是关于两个近期十分流行的词语:集结、抗震。
我以为,“集结”、“抗震”这两个词语也是不甚合理的。
大概是因为冯小刚导演、有众多明星出演的战争题材电影《集结号》的热炒、放映,“集结”一词在前一段时间里频繁见于各种媒体,映入读者眼帘,传入听众耳朵。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记者为了表现各方面救灾人员从祖国各地、世界各国汇聚到四川地震灾区的情景,又频繁地使用了这个词语。于是,这个词语几乎要让人眼膜、耳膜同时起茧子了。
我认为,说各国、各地救援队伍集结四川地震灾区,冯小刚那电影使用“集结”一词,其实都不太准确。集结,权威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聚集。特指军队等集合到一处。”结合“集结待命”、“集结兵力”等例词,我们理解“集结”的意思是,为了进行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把分散各地(通常是较远的距离,而不是军号所能听见的百十米方圆)的兵力聚集到一处。四川地震救灾不是军事行动,用“汇聚”、“汇合”之类更加合适;冯氏那电影故事中的“集结号”,只是通知分散在同一阵地各处战斗的部队撤出战斗,并无集结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意思。再者,军号种类有起床号、出操号、紧急集合号、熄灯号、收操号、开饭号、上课号、下课号、午睡号、午起号、晚点名、休息号、集合号、防空号,似乎并没有“集结号”。
“抗震”一词的合理性,也有待商榷。5·12汶川大地震,震级高达八级,来势之凶猛,破坏性之强大,有目共睹。发生之前,地震测报部门毫无知觉;爆发之时,人类除了惊骇逃命,无能为力;地震之后,这才可以开始废墟里挖人、救治伤员、筹集钱物帮助灾民解决衣食住等困难的救灾行动。“抗震救灾”,救灾是可以的,抗震实在谈不上。
“抗震救灾”这一词语,也许是模仿“抗日救国”、“抗洪抢险”之类词语而来的。“日”,尽管武装到牙齿,毕竟是可以抗一抗的,事实上也抗了八年。看样子,即使没有“苏武(苏联军队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美元(美国原子弹)”,大约也还可以继续抗他十年八载,直至胜利的那一天。“洪”,虽然凶猛无情,但是,完全可以预测、预报,可以发动人力做筑坝、分洪、移民等等抵抗行动。总而言之,洪水也是可以抗一抗的。因此,“抗日救国”、“抗洪抢险”都是合理的。模仿它们而来的“抗震救灾”,前半部分就显得人类有些不自量力了。
语言这东西,是一种社会现象,大家约定俗成就可以了,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准确,是第二位的,即使错了,也还有“习非成是”一说。我写这篇文字,无意纠正这两个词语的用法,目的只有一个:在地震这类大自然的破坏力面前,我们人类还不具备吹牛的资本;与其“抗震”,不如“防震”,把建筑物整结实一点,让老百姓多了解一点关于自然的知识,多掌握一点自我保护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