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赈灾杂谈 |
分类: 浮世感想 |
有钱者更愿意出力?
丁启阵
汶川大地震,尽管余震未断,但是救灾工作早已快速展开。赈灾,是后方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钱至亿万富豪,无钱至街头乞丐,近有国内同胞,远有外国友人,捐钱捐物,十分踊跃。
但是,在到处出现感人的赈灾捐赠场面的同时,不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消息在不胫而走。例如,一些企业老板尤其是几位房地产老板捐款的时候,出手一点儿都不大方。对此,网友们大为不满,纷纷以激烈的措词进行批评,甚至咒骂。我倒觉得,捐多捐少原本是个人的自由,旁人最多可以根据他们捐赠数量的多少,在各自心里给他们一个“慷慨”或“吝啬”的评语。年利润上百亿、几百亿的房地产公司老板,只捐了200万元,大家在心里暗骂他们“小气”、“抠门”,甚至私下、茶余饭后议论一下,都是可以的。但是,在网络上撰文、发表评论,群起而攻之,大肆讨伐、谩骂,我认为就不妥当了。
比起捐款吝啬这一点,我认为,他们的另外一种做法倒有必要加以质疑,乃至声讨:那就是,他们事先自我张扬捐赠的行为。
假如他们:为了躲过网友的责骂,事先张扬捐赠,开张空头支票,骗取民众情感,事后拒不买单认账,玩口惠而实不至的游戏,公然愚弄广大民众。这就不是简单的个人性情悭吝问题,而变成道德品质问题了。
我认为,下述两位房地产商目前都有开空头支票、忽悠民众的嫌疑:
一个是万科集团老板王石先生。有消息称,5月21日,万科A发布“关于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安置及恢复重建工作的董事会决议公告”,表示该公司将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在未来3到5年内,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支出人民币1亿元,并会在每年的年度报告中披露具体的支出情况。——众所周知,这个“决定”是在该公司因为只向地震灾区捐款220万元而遭受众多网友尖锐批评之后,改口表态的一个“承诺”。在这之前不久,该公司老板王石先生还振振有词地坚持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见王石先生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33d0f01009b8i.html )。
另一个是SOHO中国公司的老板潘石屹先生。最近,潘石屹先生在自己的博客里撰文,以答客问的形式,为自己以及同时遭到网友激烈批评的两位富豪朋友(其中一位就是万科集团的王石先生)辩解。其中回答网友“团结就是力量”的问题——“网上对SOHO中国赈灾捐款的数额有不少议论,作为一个喜爱你们公司品牌并且购买了你们产品的客户,我十分想知道你们公司是否真的只捐了200万?还是有更多的捐助行动媒体没有报道?”——时,说过这样的话:“无论是SOHO中国基金会、还是SOHO中国公司的每一个员工,从地震发生之后一刻都没有闲着:捐款、献血、祈祷,与身处灾区的家人、朋友联系,与红十字会密切联系、与社会许多热心人联系,与灾区政府联系,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灾区渡过困难,也尽力帮助灾区重建。几乎每天我们都开一个协调会,并在北京红十字会名下成立了一个专项基金,用于支援灾后教育重建的这种恢复工作。我们已经针对灾区的教育恢复准备了几个项目方案,SOHO中国基金会针对灾后教育恢复的网站正在加紧建设中,我们把灾后的教育恢复当做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尽我们之力联络更多社会力量,多方出谋划策,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让灾区的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未来。”前半部分是说自己旗下的公司在以“有钱出力”的方式支援灾区了,耍这样的滑头虽然不很体面,倒也无伤大雅;后半部分,则无疑是在开空头支票了。
不是我惯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是因为这种情况曾经见识过很多,而且中外皆然。随便举几个例子。国际方面,英国两大慈善机构“乐施会”和“基督徒互援会”曾经警告说,各国政府在承诺捐款救灾时信口开河已是常见现象。例如,2002年,各国曾承诺拨出约18亿美元协助重建阿富汗,但最后只有约6亿美元的捐款兑现。2004年12月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和大地震,给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10余个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海啸发生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救援机构承诺向斯里兰卡提供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但据斯里兰卡财政部长2005年4月4 日透露,已经到帐的捐款还不足7500万美元。国内方面,今年2月3日,一场名为“风雪心连心——湖北省抗雪救灾晚会”在当地电视台现场直播,晚会现场气氛相当热烈,众多企业慷慨解囊,现场举牌捐款,5部捐赠热线电话铃声也此起彼伏。可是,一个月过去之后,湖北省民政厅统计后,却发现:截至3月上旬,湖北省共接受捐款1.06亿元,而实际到账只有7000多万元。用《中国青年报》的话说,部分企业上演了一场“捐赠秀”。据说,这类“捐赠秀”,在国内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未完。因为字数限制,不能一次贴出,只好分两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