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地震自古有

(2008-05-16 01:29:50)
标签:

地震

杂谈

分类: 天下大事

北京地震自古有

丁启阵

 

四川汶川大地震,多个城镇房屋大量倒塌,死伤累累,场面惨不忍睹。物伤其类,住在北京的人不免居安思危,担心首都也来这么一下。紧接着汶川地震消息的传播,就有人造谣说,北京当夜几点至几点也将有几级地震——据说造谣者已经被公安机关捉住。谣言之所以瞬间即广为流传,我想就是因为,这种居安思危之心许多人都有。

既然政府的地震专家都站出来辟谣了,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相信北京近期是不会有地震的。工作的时候就安心工作,睡觉的时候就安心睡觉。

不过,我觉得,总是辟谣,这也未免有点冒险。因为,据说目前世界上的地震预测技术,只能进行中长期预测,远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地震发生时间的水平,充其量只能做到即时报告,即发生地震的瞬间就准确地测出地震的方位、等级,并予以报告。地震观测和预报技术最先进的日本,也只能做到“速报”——在测到预计最大烈度5度弱以上的地震发生后,利用震中传出的较弱的纵波(P波)和较强的横波(S波)之间几十秒的时间差,向公众发出警报。倘若,辟谣之后,还是发生了地震,政府和地震专家就难免会受到公众的责问,甚至可能发生信任危机。

对于地震,我国政府似乎一直采取讳疾忌医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毕竟,地震还没有像刮风下沙这么寻常。经常辟谣说不会有地震,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被“幸而言中”的。但是,我认为,像日本政府那样,不讳言地震,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大众地震知识的缺乏,往往比地震本身更容易引起恐慌和混乱。因此,我认为,政府和地震专家不妨告诉民众:北京是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当然,与此同时,也必须向公众说明:不应该一听到“地震”二字就心生恐慌。大众具备了一定的地震知识,真的发生地震时,就不会那么恐慌,以至于发生骚乱。

事实上,北京的确是会发生地震的。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也确曾多次遭受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自有史记载(公元1000年开始)以来,截至195734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1957年到1977年,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5)多达五千余次。震中为北京及北京周边地区,震级在6级(包含6级)的地震就有好几十次。其中,城区烈度达到五以上的有:133798日的怀来、延庆地震,烈度为六;1484129日的居庸关地震,烈度约七;15361022日的通县南地震,烈度约七;1624417日的滦县地震,烈度为五;1626628日的灵丘地震,烈度为六;1665416日的通县地震,烈度为七;167992日的平谷、三河地震,烈度为八;1720712日的沙城地震,烈度为七;1730930日的西郊地震,烈度为七八之间;1967327日的河间地震,烈度为五;1969718日的渤海地震,烈度为六;1976728日的唐山地震,烈度为六七之间。这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两次:1679年的马坊地震和1730年的西郊地震。

从上边数据可以看到,有一定破坏性和危险性的地震,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北京也就发生了十多次,平均差不多是八九十年一次。

最为严重的两次地震中,1679年那一次震级达到八级,房屋倒塌无数,北海白塔颓毁。据调查统计,1976年唐山地震,北京地区房屋倒塌破坏情况如下:城区,倒塌平房462间,楼房没有;严重破坏平房39942间,楼房366间,厂房43间。郊区县,严重破坏房屋140173间。

尽管北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的地震,但是,七百多年来,北京基本上都被作为国都,长盛不衰,生齿日繁;明清以降,许多名胜古迹,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对因地震而死伤的个体而言,当然是莫大的灾难。但是,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地震并没有妨碍它的发展和繁荣。换言之,地震并不怎么可怕。

从人口的死亡数量上说,地震远远不及汽车交通事故。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共发生交通死亡事故189起,死亡206人。因此,可以说,地震并不十分可怕——至少它没有交通事故可怕。

这一次四川地震,我们从电视转播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是非常脆弱的,“人定胜天”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事实不由我们不感慨:死生由命。当然,并非说人类在地震面前只能束手待毙,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宣传抗震知识,增强民众防震的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这些做法都可以使损失相对减少些。

                                                     2008-5-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