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与北京空气
丁启阵
2008年的奥运会已经近在眼前,北京的许多事情正在成为各国媒体的话题。其中,北京的空气,就已经被海外媒体锁定,聚焦,成为热门话题。
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世界纪录保持者格布雷塞拉西,考虑到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宣布将不参加本届奥运会比赛。不久,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空气质量问题已成北京奥运致命伤》。文章报道,英国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可供运动员在比赛中佩戴的高科技呼吸面罩。文章中甚至设想出了“运动员戴着面罩参加开幕式”的感人场景。美国奥委会官员称,美国运动员不会带着面罩参加比赛,但是“在其他时间都会戴着面罩”。
当然,咱们奥运主办国的媒体也不是吃素的,决不会袖手旁观。屡次请环保局官员出面,宣布近几年来北京环保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采访医学界呼吸道专家,谈北京的空气对于患哮喘病的运动员其实无害反益——原因竟然是,因为绿化程度低,空气中花粉含量较少!文化资源研究专家一针见血指出,奥运会使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受到媒体挑剔乃是必然规律。还找到一两个正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韩国人,让他们以切身体验证明,北京还是可以住人的。字里行间,卒章显志,无非是要传达这么一个意思:北京就是奥运会的首选之地。国人看了,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自豪雀跃。
其实,据我看,两个方面都不免有所偏颇。
不得不承认,只要事关党国脸面,咱们国内媒体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国人早已见怪不怪的报喜不报忧。因此,当北京奥委会宣布,自2001年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北京空气污染物含量已经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美国专家就指出,那是“中国把空气监测器移动到了污染较少的地方”所获得的数据。国人大约都明白,这事我们聪明的政府官员是干得出来的。对于外国媒体对北京污染问题的一些描述,咱们的一家大报上有如下的反诘语句:“类似的报道让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感到疑惑:他们这是在说北京吗?”这样的话,我认为就不免有些矫情了。以我二十年在北京生活的经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决不至于这么少见多怪。因为,无论多么严重的空气污染,他们都是见识过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到过欧洲,到过其他发达国家的人都知道,北京的空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外国媒体当着矬子说矮字固然不够厚道,但是,咱们自己说“我武大郎也拥有弟弟武二郎一样高大身材”也未免太自恋了一点。
据说,那位埃塞俄比亚运动员之所以一度宣布不来北京参加奥运会,那是因为他患有哮喘,加上不了解情况,误以为北京的空气会对他的身体严重不利。他是情有可原的,我们理应对他表示宽容,而不应该像网络上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同胞所扬言的,要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再说,这位非洲朋友可能是听到了我国医学专家的解释,了解到北京的空气对他的病并无妨碍,最近已经改变主意,表示要来参加一万米的比赛。对于他这样的决定,作为东道主,我们就应该表示热烈的欢迎。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不会胳膊肘往外拐。这里我必须严肃认真地告诫所有居心叵测的外国媒体:你们这样如临大敌,只能说明你们太娇嫩,太娘们。爷们哪能整天呆在恒温室内、无菌病房,玩过家家游戏呢?是爷们,就应该到大风大浪里接受洗礼,应该到刮风下沙的地方磨砺意志。
我认为,培养、训练人们适应比较恶劣的气候环境,是体育运动尤其是奥运会原本应该包含的意义。因此,我还要奉劝所有外国朋友,尤其是运动员,要学习我国盛唐诗人的大无畏精神,要主动地、勇敢地前来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为了便于他们学习,我这里特意精选若干唐诗名句,供他们背诵、领会之用,希望他们多少可以培养一些英雄之气,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 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王昌龄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 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 维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 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作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
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
参
外文修养好的朋友路过此地,若能出手相助,将上述诗句翻译为英文、法文、阿姆哈拉文——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文、斯瓦希里文、稀里哗啦文、叽里呱啦文……等诸国文字,以方便各国运动员阅读,那就更好了!
200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