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复古言论都是外行话
丁启阵
最近这一阶段,忽然有不少人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汉字应该恢复使用繁体的意见。政协会议上,宋祖英、黄宏等21位文艺界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主张小学教育应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网络世界更是热火朝天:论坛上有人发表言论,阐述繁体字的种种优越性,揭露简化字的弊端和罪恶;有文化学者在自己的博客里撰文,提出用五十年的时间完成繁体字取代简化字的设想。
在我看来,上述言论,无论是提案,还是博客文章、论坛帖子,都可以归纳为“汉字复古论”。复古论者中,比较激进的甚至喊出“一切不认识繁体字且反对使用繁体字的中国人,都是无知和可耻的”的口号。
在汉字复古论者看来,繁体字不但比简化字优美,而且还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从这个逻辑出发,很容易就会得出恢复使用繁体字刻不容缓的结论,得出不立即采用繁体字、中国文化就将失传的结论,得出继续使用简化字、便有国将不国之危险的结论。
说实话,复古论者所提出的论据,有一些我是深有同感的;复古论者危言耸听背后的情感,我也完全能够理解。繁体字看起来比简化字美,例如:产/產,厂/廠,[胡]须/[胡]鬚;繁体字更容易区别词义,例如:后/[王]后、[前]後,云/[人]云[亦]云、[彩]雲,发/[出]發、[头]髪;繁体字更方便连通古代文献;如此等等,都是我十分赞同的。复古论者表现出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怀念,对人为的随意改变汉字书写体式的长官意志、政府决策感到不满,对推广简化字运动所造成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断层深致忧虑,所有这些,于我心有戚戚焉。
但是,我不得不指出,由于这些汉字复古论者绝大多数都不是语言文字的专业研究者,他们都不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和语言的演变规律,在阐述自己对于汉字使用观点的时候,就不能避免以情感代替理智、因情绪掩盖事实的偏颇。
语言符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任意性;
语言演变有一条普遍的规律,那就是:线性前进。
因为它的任意性,一切所谓的美感、情感、合理性,往往都无足轻重。具体到汉字,写成简体,即使它有诸多的缺点,也是可以付诸实施的;繁体字,即使有许多的优点,它也是可以被取代掉的。总之,繁体字与简化字之间,并不存在真命天子与僭越窃贼的身份差别,不存在门第阀阅的高下贵贱不同。谁胜谁负,孰存孰亡,全看造化。这个造化就是民众的意志,也就是语言学上讲的约定俗成。毫无疑问,简化字在今天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汉字书写形态,就连目前官方并不采用简化字的港澳台地区,人民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
任何一种使用人口巨大的自然语言,都有如长江黄河,滚滚东逝。它不大可能由于某种人为的阻拦而止步不前,更不用说折回重来。汉字的演变历史,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可以肯定,每一次嬗变都会有美感、情感、合理性的损耗,每一次嬗变都会有许多人在恋恋不舍。但是,每一次嬗变都没有走回头路。汉字演变的历史昭示一个规律:汉字从来都是朝着方便、快捷方向演变的。在繁体字与简化字之间选择前者,如果不是出于特殊需要(例如古籍的整理、研究),那一定是遗老行为,不可能成为一种字体演变的趋势。
此外,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它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必须尊重民众的意志。几十年前的简化字运动,虽然操作过程不无瑕疵,但是,必须承认它在当时是顺应时代、合乎民心的。反对者的声音,主要来自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会写文章,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语言文字的取舍上,是一人一票制,他们并没有特权,他们不应该比一个普通工人或农民更有发言权。现在,简化字取代繁体字早已既成事实,简化字已经在全民范围内广泛使用了几十年。深入人心不说,用简化字印刷的报刊书籍也早已浩如烟海,数量上未必会比用繁体字印刷的少很多。假如现在要废弃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资源的浪费、简化字文献的与大众绝缘,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从逻辑上讲,假如因为简化字不如繁体字美观、不如繁体字能够体现象形文字的合理性、不如繁体字能够传承古老文明,就要废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那么,人们所说的繁体字显然在这些方面也是不如汉隶,不如秦篆,不如鸟虫书,不如商周金文、殷商甲骨文的。只恢复到繁体字显然是不够的,至少要恢复到鸟虫书、甲骨文。
作为语言文字之学的一名研究者,我以为,一切官方场合、出版物,推行使用简化字的政策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旦动摇,势必造成混乱。至于民间人士、私人场合,尽可以繁简由之。但是,我要给他们一点忠告:简而优才繁。先把简化字掌握好了,再去学习、使用繁体字。简化字没有学好就去学繁体字,弄成繁简稀松、繁简混杂,那就不好了。我认为,小学阶段不可以推行繁体字教育。那二十一位文艺界明星提交小学教育应该增加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属于无知加无聊之举!
20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