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也苦热
入夏以来,不断听到各地朋友关于天气太热的抱怨声。有消息说,昨天北京的气温超过了摄氏37度。
夏天苦热,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问题。太远的不提,太近的不讲,就说处在历史中间的唐代,夏天也是炎热的。根据我的粗略统计,现存唐诗中至少有三十余首表现苦热内容的作品。其中,王维、岑参、杜甫、柳宗元、白居易、齐己等著名诗人,都写过这一类诗。白居易和齐己可能是最为惧热的人,《全唐诗》中,保留了白居易七首苦热诗,保留了齐己五首苦热诗。
炎夏时分,读这些苦热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的天气热起来是一点也不含糊的。王维在诗中说,红色的太阳当头悬挂,天上的火云堆成了山岳的样子。地上草木被晒得枯焦打卷,江河湖泊全都干涸了。即使是穿着轻薄的丝绸衣裳,都会觉得很厚重;茂密的树林里,阴凉显得很有限。要想躺下休息一会儿,草荐竹席热得发烫,根本无法靠近。因为流汗太多,不管是粗葛布做的衣服,还是细葛布做的衣服,都需要反复淘洗。岑参九月的一天到交河郡(在今天新疆吐鲁番)出差,还感受到了炎热的威力,“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杜甫被贬官华州之后,顶头上司没有爱才之心,阴历七月初,还让他处理大量的文书。使得我们的诗人苦不堪言,几乎要发疯大叫。柳宗元因为热得夜不能寐,就深夜起来独自登楼。可是,山岳水泽仿佛都凝聚了暑热之气,四野静谧,纹丝儿的凉风也感觉不到。抬头仰望,星星月亮,那光辉似乎也正发着热气。楼上凭栏,柳宗元依然是汗流浃背。狼狈的模样,不难想见。白居易大概身体偏胖,因此容易疰夏,很不耐温。每当炎夏,他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因为头疼,经常彻夜无眠,身体很容易疲倦。晚年身体衰病时分,就更是难过,平日喜欢的美酒佳肴、丝竹音乐,这个时候就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最能传达出唐朝夏天炎热情形的是如下几句诗:“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王毂);“天云如烧人如炙,天地炉中更何适”(贯休)。
唐朝尽管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发达的国度,但那时毕竟还没有发明能人工制冷的机器——空调。人们还没有很有效的在家避暑的办法。白居易有诗句曰“人人避暑走如狂”,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有钱、有闲、有办法的人们是纷纷跑到气候凉爽的地方去避暑的。一般需要忙碌着谋生的人,有的巴望着夏天快一点过去,秋天早一点到来。暑热多与干旱相连,因此也有人盼望着天降甘霖。无法从繁重的公务中脱身的杜甫,幻想着在他处理文书的时候能有一大块厚冰,他可以赤脚踏在上边。比杜甫更离奇的是王维,他竟然幻想着飞身离开地球,遨游在有长风万里的寥廓太空之中!
苦难检验人品,炎热考验人心。在暑热之中,我们看到了唐朝诗人中两颗金子般的心。胸有大爱的杜甫,从盛夏的炎热想到了天空中的飞鸟,想到了池水中的游鱼,鸟儿会因为无法忍受炎热而死亡,鱼儿会因为池水干涸,被困泥中;他更想到了处于战乱之中的百姓,当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时期,黄河以北地区都处于战争蹂躏范围,生灵正遭涂炭。想到这些,杜甫就难过得饭也吃不下去,心中有无限惆怅。白居易继承了杜甫关心现实、关心百姓的精神,也总是能在表达自己苦热心情的同时,想到比他处境更加糟糕的下层官吏和农夫,“仕者拘职役,农者劳田畴”。这个时候,白居易就会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满足。“何人不苦热,我热身自由。”因为这个时候,他可以“卧风北窗下,坐月南池头。脑凉脱乌帽,足热濯清流。慵发昼高枕,兴来夜泛舟。”
读唐代的诗歌,在了解唐朝也有炎热天气的同时,假如我们也能够像杜甫、白居易那样,能够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更加辛苦的人们,想到当我们坐在有空调的房间中时,还有千千万万正在如火骄阳下挥汗作业的工人和辛勤耕种的农民,再炎热的天气,大概也就不会觉得有多么的难以忍受了。
200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