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非人人皆可滥充作家

(2007-04-16 01:11:09)
标签:

语言修养

亟待提高

分类: 浮世感想

不如回家种红薯

 

    今天我要说几句刻薄的话。

    上午爬山,我的朋友独孤客带了一份今天的《北京青年报》。大概是我写过一些关于中国、日本文化习俗比较的散文随笔的缘故,独孤客特意将“每日评论”版一篇谈中日文化差异的专栏文章推荐给我看。

    不看则已,看过之后,不由我不怒从心头起:一篇两千来字的文章,语言别扭、不通者,至少有几十处之多。

    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仅摘录并简单分析其第一、二自然段。先请看原文:

 

    从东京回到北京,一个最大的感觉是,日本这几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中国的变化巨大且惊人。多年在日本工作,回国后再次进入岛国,更为明显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大气和日本文化的精巧,比如在花道、书道和音乐上。

    在国内总听说樱花。3月底4月初正是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只见满园的樱花铺天盖地,层层叠叠,加之和服春女,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勃发状态。然而,数天之后,独自再游园,眼前的景象则让我深深吃惊,只见风雨之中,落英缤纷,满天飞花,甬道积花寸许,好似一阵轰轰烈烈的集体谢春。这种勃发似的突生突死景象,使我联想到日本人的那种张扬武士道精神的生死观。或许日本人将樱花作为民族的象征,已然透出其内在的隐喻性——日本国花樱花体现了生命的怒放而短暂、生存与消逝的瞬间转换,从这美得残酷的过程中,日本人获得对生命瞬间飘逝的体认。

 

    这短短的350余字中,我认为至少可以找出如下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日本这几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中国的变化巨大且惊人。”“巨大且惊人”别扭,“巨大”足矣,“惊人”多余。理由是,变化巨大,多是惊人的。一定要显示作者词汇丰富,有文采,不妨改成“惊人地巨大”。

    二、“多年在日本工作,回国后再次进入岛国…”。有些绕口,而且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岛国”是日本、中国之外的第三个地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他在日本工作过多年,后来回到中国工作,最近又因某事回日本一趟。如果作者把回国后干什么、为何再一次进入岛国,略作交待,就可以让读者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三、“…明显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大气和日本文化的精巧,比如在花道、书道和音乐上。”其中“花道、书道”别扭,因为作者不是日本人,是中国人,他写的不是日文,是中文,中国人写中文应该是“插花艺术、书法……”的。

    四、“在国内总听说樱花。”句子不完整。“听人说起樱花”,“…听说日本樱花很漂亮”都像个句子。孤零零的“在国内总听说樱花”,会让读者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其实,最好是整句删去。

    五、“3月底4月初正是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不准确。日本是一个基本呈南北走向的岛国,从南到北,樱花的开放时间很不一样,并非皆是三月底四月初。

    六、“只见满园的樱花铺天盖地,层层叠叠,加之和服春女,交相辉映”。既然铺天盖地,怎能又重重叠叠?难以想象。既然“加之”,何来“交相”?“加之”分主次,可说点缀,“交相”是平等的,才说得上辉映。“春女”,怀春之女?卖春之女?我百思不得其解。

    七、“令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勃发状态”。“感到……状态”,此种词语搭配在汉语中似乎不很自然。“感到……勃发”就可以了,何必画蛇添足呢?

    八、“落英缤纷,满天飞花”。简单的同义重复,叠床架屋。

    九、“甬道积花寸许”。为何单独只有甬道积花寸许?甬道之外的花树之下不积花?作者是想说“寸许厚”吧?“厚”字不该省略。

    十、“只见风雨之中,落英缤纷,满天飞花,甬道积花寸许,好似一阵轰轰烈烈的集体谢春”。整句看,“甬道积花寸许”无疑是赘疣,应该删去。“一阵”应该改为“一场”。“谢春”不知所云,是向春天告别?还是向春天致谢?

    十一、“这种勃发似的突生突死景象”。又是“勃发”,又是“突生突死”,三寸金莲时代懒婆娘的缠脚布似的,罗嗦。

    十二、“那种张扬武士道精神的生死观”。作者不就是想说“来自武士道的生死观”或者“武士道的生死观”吗?纯粹是有话不好好说。

    十三、“日本人将樱花作为民族的象征”。应该是“作为日本(其、自己)民族的象征”吧。

    十四、“日本人将樱花作为民族的象征,已然透出其内在的隐喻性——日本国花樱花体现了生命的怒放而短暂、生存与消逝的瞬间转换,从这美得残酷的过程中,日本人获得对生命瞬间飘逝的体认”。“透出……隐喻性”,什么意思?搭配合乎汉语语法吗?日本樱花怎么会体现了……的瞬间转换呢?“怒放而短暂”怎么能瞬间转换呢?“美得残酷”,美怎么能残酷呢?残酷的是眼睁睁看着美被摧残而自己无能为力。

    除了这些句群单位以下的问题,这篇专栏文字还有若干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词汇贫乏,前言不搭后语,常识错误。表面上看,这文章词藻花哨,但“感觉”、“感受”,“春女”、“谢春”,短短的三百多文字里就如此重复。鬼打墙似的,跳不出“感”“春”两个字的樊篱,暴露了作者对于汉语的不够熟悉。第二段,“在国内总听说樱花”之后,一下子跳到自己看到的日本(应该是东京吧)樱花的怒放和消逝景象,中间缺少过渡。第一段末句“比如花道、书道和音乐上”,应该是预示这文章要从花道、书道、音乐上谈谈中日文化的差异了。看整篇文章,也是这个思路,后边也确实谈了书法和音乐。但是,本该谈花道的部分,却只谈了日本人的喜欢樱花和中国人的喜欢梅花。难道,这位作者竟然不知道所谓的花道其实就是插花艺术,因而把日本人观赏樱花错误地当作了日本的花道?

    祖国美好的语言,被写成酱紫乱七八糟,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客气地说,我认为,这位作者对于中文/现代汉语的掌握或者说驾驭能力,是很成问题的。像这位拥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的作者这样的语文水平,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埋头搞自己的专业研究不是很好吗?何必跑到报纸上出这洋相。若是我,羞赧之下可能早潜回老家种红薯去了。

                                       2007-4-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