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日常琐记 |
批评对象,大小有别
两天前,写了一篇以批评“超级女声”为幌子批评有违民主精神制度的帖子。结果,引出了同时使用“东”和“tryagain”两个中英文化名的人的如下评论:
……最近一连串文人的表演,特别是您一直很乐于提起的孔庆东的叫穷表演,再加上您今天这通糊涂地(本博主按:原文如此,不敢随意改动)叫嚣,令我对文人这个集体彻底失望了。根本不懂什么是唱歌不是您的错,但是至少您得懂得尊重游戏规则吧。文人就等于没有逻辑和理智么?这篇东西相对您的常规水准完全就是被感情冲昏头脑的胡言乱语。您看就连新浪的编辑这次都没青睐您的“点评”。就算您背后有个女人拿刀架在脖子上,您也得顾忌点自己的声誉,除了在这流连忘返的几个小孩,毕竟还有您的同事、朋友什么的在看您的BLOG呢……
大概是为了表示其批评语言的重要性,同样意思的评论粘贴了两遍。
对于这样的评论本身,我想说的只有三句感谢话:第一,我感谢她(为了表明我对不明对象的爱护与尊敬,请允许我姑且使用“她”这个词)造访我的博客;第二,我感谢她不辞辛苦在我的博客帖子下发表长篇评论;第三,我感谢她如此关心并爱护我在“同事、朋友什么的”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就这种评论格局,我却也有另外的几句话想说一说。
我想说的主要是批评对象的大小问题。如果这位匿名评论者所惠赠吉言能够生效,鄙人已经荣幸地成为“文人”这个“集体”的成员。那么,我也将错就错,姑且笑纳“文人”这顶破毡帽——反正如今又没有政府设立“文人”考核与资格审定机构,做“文人”必须通过外语与有关专业课程的考试;荣膺“文人”这个称号之后,也不会糜费政府薪饷、百姓血汗,不必担心半夜有鬼怪敲门。索性就说一句坦率的话:我那篇帖子批评的是一个大大的对象,是一种制度,我所真正反对的是“少数人意志战胜多数人意志”。而这位匿名的批评者所批评的是一个小小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个害人无权、杀人无铁的“文人”。批评大对象,可以引用前贤顾炎武先生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堂而皇之的一件事情,可以摆到任何桌面上。批评小对象,非亲非故,非请非邀,纯属找茬,只能使用匿名——批评小对象不免有动机不纯之嫌疑。同样的一根针,扎一下大象,跟扎一下蚂蚁,后果截然不同——批评小对象不免有歹毒之嫌疑。但是,如今的局势每每如此。我的这一回批评“超级女声”的遭遇如此,我“一直很乐于提起的孔庆东的叫穷表演”也如此。我们所批评的是庞然大物之社会现象、社会制度,而那些无知之徒口诛笔伐的却是渺小脆弱的一介“文人”!“文人”发几句牢骚,听者只要稍微觉得跟自己想法不合拍,就立即想到要将那“文人”的嘴巴封住,把那“文人”手中的笔杆夺走。中国就是这样盛产好公民的国度,也不知是可贺还是可悲。
其次我也想代表“文人”表达一个意思:“文人”其实也只是普通公民,也要养家糊口,也要吃喝拉撒睡,因此,就难免会有不满,会有牢骚。古代文人中有宁死不苟活的屈原,有穷困潦倒却时刻忧国忧民的杜甫,有一心想着为国收复失地死不甘心的陆游,他们当然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物。但是,人们也实在没有权利要求今天的“文人”个个是屈原,是杜甫,是陆游——将自己置身事外,只要求他人如何如何者,聪明固然是够聪明了。但是,与此同时,德性却也颇有可疑。
不过,问题可能也没有我所说的那么严重,这位匿名的评论者可能只是由于没有读懂我博客帖子的真实用意而已。如果是这样,倒是我多心了。“文人”难免比一般人要稍微敏感一些,原谅则个。“文人”除了敏感以外,还往往心软,故此,我这里就郑重地表示一下对弱智人士的同情。如果这位弱智人士愿意重新、从头接受祖国语文知识的基础教育,我愿意送她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