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门文学大奖赛散文组讲评

(2006-09-11 20:43:26)

第六届澳门文学奖散文组评判感言

丁启阵

 

时间关系,一切客套均免去。前边诗歌组的向明先生和小说组的阎纯德先生,都作了充分的书面准备,而我因为感慨于澳门这些年的巨大变化,日新月异,目不暇接,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四处徜徉,浏览风景市貌,竟然腾不出时间写稿子。现在只好信口开河。我就直奔主题,说三点意思:

第一点是感慨:做评委不容易。首先是因为自己水平不足,唯恐没有如炬目光,看不出作品高下;扬莠抑良,罪过就大了。文学评判之难,难在它标准的不确定性,文学写作不是一项技术工作,而是需要才气、需要灵性、追求个性、追求创新的一种语言艺术。对它进行评判的时候,自然很难制定出什么明确的评定标准,打分标准,而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凭感觉、凭良心、凭各人不尽相同的文学观念去评判,去打分。古语“文无第一”,道出了其中的无奈和奥妙。这次参加比赛的散文作品一共是四十二篇,而澳门目前人口,前两天我看到报纸上的报道说,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澳门目前人口是四十八万多一点。这样算来,参加散文组比赛的作者占整个澳门人口的一万分之一还不到,就是说,已经是“万里挑一”了。而我们评判组还要在这“万里挑一”的基础上,再挑出不到十名作者,分别排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各一位,以及优秀奖若干位,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说到了名额的问题,按照文学奖组织方面的计划,每组最终奖励的作品最多不超过八位。看到一些写得很不错的作品,因为名额的限制,无法得到奖励,作为评委,我们是“心有戚戚焉”的。因此,我们散文组三位评委,决定把所有八个名额用光,不留空缺。评判过程中,见仁见智,评判结果虽不敢说表现了我们三位评委的“智”,“仁”是有所反映的了,我们还是有一点仁爱之心的(绝对没有暗讽有名额空缺的小组的意思,特此声明)。

第二点,简单说一下对这次参赛作品的印象。四十二篇作品,数量不能说很多,但仍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是有澳门特色又不限于澳门特色,是立足澳门、放眼祖国乃至放眼世界。一些作者,人生阅历丰富,足迹到过世界各地;一些年轻作者因为求学,负笈他乡,在北京、上海、台北等地念书;还有一些中学生作者,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游览过祖国大陆一些名山胜水;所有这些生活经历,在参赛作品中都有所表现。这些内容各不相同的作品,在写作手法、语言运用上,又往往各有所长。以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三篇作品为例,《家与家乡》细腻准确地表现了从外地移民澳门的作者的内心感情变化,无论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是融入新家澳门之后的居斯养斯之情,都真挚感人。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以感情取胜的。当然,它的语言也是自然流畅的,与文章的内容十分和谐,相得益彰。《时间之悟》是一篇带哲理性的文章,识见新颖,语言老练。可以看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深厚的知识修养。《漫步在澳门历史城区》细数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化,融情于景,层次清晰,语言朴实,信息丰富。不难看出,这是一篇事先在材料上作了充分准备的作品。文章之妙,妙在有才情学识,这篇文章在“学”的方面十分突出。从其他获优秀奖和不曾获奖的作品中,我们也强烈感觉到了不少作者的文学潜力。参赛文章虽然未臻美善,但是其中闪现出的灵光,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文学前途未可限量。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到,这次参赛的散文,不光内容丰富多彩,写作手法、语言运用也是多姿多彩的,有传统写实的,有新潮空灵的,有朦胧尖新的,也有明白晓畅的,当然也有晦暗深奥的。惟其多样,文学的园地才会有姹紫嫣红的春天。

第三点,说一说希望。澳门回归之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活舒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先后四次来澳门,每一次都有一个发现:澳门在变大,澳门在变摩登。人口在快速增加,城市规模在扩大,高楼群起,争奇斗妍,游人如织,华洋杂沓,衣饰光鲜;一到夜里,华灯稠密,烛照天地,辉煌璀璨,真是不夜之城。盛世习文,我希望澳门在经济繁荣昌盛的同时,文学事业也与之相应,相称。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假如没有与之相应、相称的文学艺术,是很容易被人讥为“文化沙漠”的。“文化沙漠”,不只是一城之耻,它更将严重影响这个城市各方面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希望澳门的文学事业能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队伍壮大了,才能众志成城、共铸伟业。具体到这个文学奖,我希望将来参加散文组比赛的人数不再是澳门人口的“万里挑一”,要“千里挑一”,要“百里挑一”。澳门因为开埠早、有数百年的殖民地历史,语言多样,“四语三文”(粤语、普通话、葡萄牙语、英语,中文、葡文、英文)。这一方面说是优势,但是作为文学写作又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便是要注意语言的纯正。文学作品中恰当引入若干方言词语,可能会收到不错的艺术效果,但如果引入过多,则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阻碍作品的传播。方言文学当然是有其价值的,但一篇文章一旦确定了是以共同语写作的,那么,就应该尽量少用方言词语。这次应征的一些作品,就有这个问题。初学写作者,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任何评奖,结果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正如我开头讲过的,“文无第一”,(另一句话是“武无第二”,武功第二的被第一的打死了也)得奖名次、得奖与否,并不能说明大家的文学禀赋、文学成绩就是这个样子了,将一成不变。因此,我希望获奖者以此为起点、以此为动力,继续努力,不懈追求,文学是没有止境的;同时,我也希望这一次没有获奖的作者,不要气馁,可以下次再来,也可以不参加比赛,在写作这条路上自己跋涉。“有志者事竟成”中的“有志者”,肯定也包括了有志于文学创作者。文学被古人赞誉为“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我个人却觉得文学更应该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重要的部分。无论创作还是阅读,文学都可以而且应该给我们带来充实,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假如我们能够以一种平常、从容的心态去对待文学,对待写作,把文学作为我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加美满。

最后,谨祝愿澳门的文学事业健康、蓬勃地向前发展!

 

 

说明:文章根据即席发言整理,刊登于《澳门日报》2005年12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