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跟我到草堂看望杜甫(1)

(2006-08-26 23:41:58)
分类: 山水见闻

请跟我到草堂看望杜甫(1)

                                        请跟我到草堂看望杜甫(1)

 

回首往事,我发现自己每一次到成都,都去了杜甫草堂,无一例外。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研究杜甫的,当然会对杜甫格外有感情,看看杜甫草堂也可能对研究杜甫有所帮助。这话当然不能说是错了,但是,它只能算是部分正确。因为,我第一、第二两次去草堂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研究杜甫。我一直认为,到成都而不去草堂走一走,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我的朋友,现任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的王飞兄,有志于扩大草堂的影响,说要是能在大众中树立“没有到过杜甫草堂,等于没有到过成都”的观念就好了。在我这里,这个观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到成都时,就开始确立起来了。

不包括这一次,我前后到过成都四次。其中后两次是参加杜甫学会的学术活动,两次都住草堂附近的宾馆,主要活动场所都在草堂内。每次会议为期三四天,其间进出草堂如同自己家,次数之多,难以统计。会议间歇,都要在草堂内到处游逛。应该说,我对杜甫草堂是相当熟悉的了。但是,这一次游完青藏来到成都,虽然只在这个城市待两天时间,我们还是抽出半天逛杜甫草堂。从去年十月份到现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并没有增添什么新景点,没有展出什么新挖掘的出土文物,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之所以一定要到那里转一转,主要是想重温一下那熟悉的厅堂草木,感受一下那氤氲翠绿的气息。我个人,则可以借机任由着思绪飘飞过时光的隧道,去看望一下我所喜爱的落魄诗人——杜甫。

如果你也对此有兴趣,那就请你静下心来,暂时撇开你一切关乎名利的杂念,跟我一道去看望一下这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唐代诗人吧。

杜甫一家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年底来到成都的。挈妇将雏,翻越崇山峻岭后来到成都,这个蜀汉故都、玄宗李隆基不久前的避难之地,让杜甫的眼前为之一亮: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成都府》)

杜甫虽然仕途坎坷,人生境遇一直不得意,但毕竟也是见识过世面的人:开元天宝盛世年代,长大于东都洛阳,游历过吴越,曾经频繁出入于长安达官贵人的府第花园。成都再繁华,大约也无法跟“安史之乱”爆发前的长安相比吧。但是,“安史之乱”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长安已经是遍地瓦砾,满目疮痍了;华州弃官之后,秦州、同谷一带的漂泊,一家老小时时陷入饥寒交迫之中,对于繁华都市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这个时候,成都突现眼前,一家老小的欣喜之情不难想象。杜甫本人虽然也在心头掠过对战火中的中原、家乡的惦念、不安,但是,由于一批亲友的帮助,一家人的生活马上有了着落。杜甫的亲友在当地都是手掌中有权、褡裢里有钱的头面人物,因此,他很快就有了不小的一片土地,有了修建住宅的资金,日常生活费用有做官的老朋友提供,热情的邻居也给他们送来了蔬菜。暂时寄居在浣花溪寺的诗人,年近五十、身体衰病、久经流离的诗人,一下子感到了满足,决定安心在这里长住下去。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营造他自称“草堂”的住宅。不过,“草堂”本身的营造情形,现存的杜甫诗歌里并没有提到。杜甫自己饶有兴致地做了记录的是植树造林,他种树,种竹,也种果树。到处跟一班县级地方官员索要秧苗种子,忙得不亦乐乎。请看他的树种来历:

      桃树秧苗100棵(《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绵竹(《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桤木(《凭何十少府邕觅桤木栽》)

      松树(《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果木(《诣徐卿觅果栽》)——可能是有多种果树,“不问绿李

  与黄梅”。

在此之前,除了回忆童年时代有喜爱爬树的淘气表现,“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我们没有看到杜甫对于栽种植物的兴趣。而这个时候,杜甫简直像一个园艺家一样地从事起栽种工作。十年树木,这说明杜甫这个时候是准备在这里一直住到老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草堂营造好了,周边的植树造林也初见成效了,杜甫一家的生活步入正轨。

    我选择的看望杜甫的时间是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初夏某日。[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