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山水见闻 |
拉萨印象
启 阵
从青海格尔木出发,到拉萨有近一千二百公里的路程。尽管我们早上五点钟就动身上路了,途中也很少停车观景,到达拉萨的时候,也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除了司机小蔡,我们四个人都没有到过拉萨。车过那曲之后,我们就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每过一处市镇,罗马、香茂、郭尼、当雄、羊八井、德庆乃至一些更小的地名,都有人报站名似的抢着报出来。车进入山谷地带,我们就设想着一出山口,将是眼前豁然一亮,灯火辉煌的拉萨将海市蜃楼般突现在我们的眼前。到过拉萨的小蔡,大约是不愿意破坏我们的好兴致,一直保持沉默,专心开车。
我们期望中的灯火辉煌、海市蜃楼的景象,当然没有出现。灯光是一点点多起来的,路边的行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两旁的建筑也从矮小变为高大、从稀疏变为稠密,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车到金珠中路,我们就感觉到,拉萨的繁华,不在西宁之下。
在西宁,我们临时改变了旅游计划,不参加旅游团,退掉他人替我们购好的西宁飞拉萨机票,改为租汽车进西藏。因此,一切事情均须自我打理。因为游客蜂至,拉萨的酒店宾馆床位十分紧张。我们下榻的宾馆位于金珠中路,是我们干练的同伴小关在车过那曲之后通过一家网络订票公司预订的。大约相当于三星级水平的宾馆,标间价格为五百元,据说差不多是旅游淡季的两倍。很快,我们又领教了拉萨的物价。古人有“京城百物贵,居大不易”的感慨,而来自京城的我们,一到拉萨就感觉到,拉萨的物价比京城还要贵。随便吃顿饭,普通小饭馆里的蔬菜就要比北京贵不少;出门乘出租车,拉萨的出租车不打表,起步价就是十元,两三分钟就到也是这个价。一个二三十万人口的城市,一辆出租车的月份钱要交六千多元,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月毛收入可达到一万多元。这在别的内地城市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一个依靠八方支援搞建设的边疆省份,物价却明显比那些支援它的省份高,这很令人费解。
第一眼看见布达拉宫,是在安顿好住宿之后打车去吃晚饭的路上,居然离我们下榻的宾馆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晚饭后,我们特意让出租车司机去布达拉宫前边绕了一下。灯光下的布达拉宫,跟以往在历史书和图片上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为距离近,一下子就看出了墙体的粗糙,别具一番朴素原始的风格。
在拉萨,四人行中,两人住了四晚,两人住了五晚。我们属于后者。除去那木错的一日和林芝的两日一夜,我们在拉萨的游玩时间是三日半——另外两人则是两日。
有一则已经被大家说烂了的旅游顺口溜,“景点拍照,停车尿尿;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看庙确实已经成了旅游的主要项目,拉萨自然也不例外。拉萨,“布陀罗”之音译,意思是“菩萨居住之宫殿”,寺庙自然少不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小昭寺,都颇有名气。我们四人同行去的是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布达拉宫因为要限制参观人数,门票十分紧张。据说旅行社需要各显神通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票数,散客则每天只有500人的限额,事先需要去排队领取门票准购证。后来在大昭寺遇到一位四川游客,得知她为了参观布达拉宫,托当地朋友为她想办法,已经专门等待了三天,还是没有得到门票准购证。我们四人,因为张大姐有特别关系,到拉萨的第二天上午就得到了参观布达拉宫的机会。
到布达拉宫看什么?俗人看金碧辉煌,建筑师看土木结构,信徒看佛像唐卡。各取所需,都能餍足而后返。
对于我这个无神论者来说,布达拉宫基本上就等于一座艺术的宫殿。外表看,它是建筑艺术;进到里边,它则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层层爬上海拔3700多米的布达拉宫,对于初到拉萨还没有适应高原稀薄氧气的我们,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举步维艰,有若久病初愈。不过,很快就会觉得那是一件相当值得一去的地方。站在布达拉宫高处,仰观低垂白云,近看熠熠金顶,远眺明澈市井,真可忘掉世间一切忧愁。
这座号称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古建筑,其主要建筑群却是十七世纪中叶之后兴建的,经过五世达赖之后的历代达赖不断扩建,终成如今的景观。公元七世纪至1959年,先后有九位藏王(赞普)和十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可见,在长达十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布达拉宫一直是西藏政教合一统治权力的中心。跑了十四世达赖,民众才得有机会登堂入室到处参观,也是一件佛教惠及大众的善事。善哉善哉!
另一日早上去大昭寺。因为事先联系好的拉巴在我们到达前五分钟出门办事,要等到下午方才回寺。于是,购票入内。
寺庙总是相似的,佛堂,佛像,香火缭绕,人头攒动。藏传佛教则比汉传佛教多出酥油灯、经轮和信徒的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不过,个人认为,作为内地去的游客,大昭寺中文成公主从长安携去的释迦牟尼佛像,值得一看。据说这佛像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朝拜的中心。二楼南侧法王殿供奉的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等塑像,也可以看看,因为是早期的作品。传说松赞干布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因此,在屋顶二羊对鼓的金像下留个影,也颇有趣。我以为,寺庙前的一块石碑,就是唐蕃会盟碑,值得好好端详一番,行隆重的注目礼,这可是当年大唐与吐蕃结为舅甥之好的见证——也可以说是一次较为成功的美人计的石的证据。不过,许多游客都不太清楚这块黑乎乎的石碑的来历,视而不见。后来有一晚,到八角街寻觅工艺品假古董,路过大昭寺,看见众信徒神情肃穆,在大昭寺门前行五体投地跪拜礼,护手物体触地,“嘁嚓”之声响成一片,灯光下只见地面大石块发出油亮的暗光,觉得场面十分壮观。心为感动,良久,方举步离去。
两位旅伴提前返回北京之后,我俩还有一天半时间逗留西藏。本想去日喀则一游的,考虑到拉萨还没有游够,日喀则也不过是看庙逛街,就打消念头,改为在拉萨盘桓。
盘桓项目有罗布林卡、小昭寺,以及大小昭寺附近的街巷。罗布林卡者,宝贝花园的意思。因此一进门,我们就开玩笑互称“罗布”。其实,这罗布林卡原来是七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的夏宫,是布达拉宫之外的行宫。比起布达拉宫来,这里更有景致,更舒适。除了惯见的佛堂之外,这里还有戏台楼阁,花草树木,小桥清池,鹅鸭嬉戏。游人至此,会以为闯入了江南园林。在这样的园林里,我看见一个黄发褐眼的西洋男子,居然用一根捡来的竹竿挑着一个布包袱,流连赏景,恍如中古时期乡下人逛富贵人家花园。引人发笑,令我神往,立志将来出游也弄一根打狗棒似的竹竿挑行李。
大昭寺、小昭寺都要收取不菲的门票,看过也就看过,用老百姓的话讲,并不因此多长一块肉出来。可是在大小昭寺附近穿街走巷,却让我们有穿越时光文化隧道,闯进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朴拙的石墙,黑框的窗户上栽种着一盆盆花草,都在高原艳阳的朗照下,反射出天堂般明亮的光泽;肉铺子里牛羊肉成行排列,食品摊前各种奶制品发出略带膻味的香甜味道;热闹些的街巷,各族人民相貌有别,装扮不同,神情各异,组成熙熙攘攘、色彩斑斓的人流;僻静些的街巷,藏族儿童在淘气地玩着飞檐走壁的游戏,面对我的照相机镜头,姐妹似的两个小女孩,马上摆出漂亮的姿势……这都是可以让我陶醉的景象呀。
发短信将我们的所见所思告诉已经提前返回的朋友,得到回信是:“故意气我们吧?”实话实说,主要不是为了气她们,而是一时喜悦只想着找人分享。
西藏游终于结束了。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被告知托运的行李箱中也不能夹带利器,准备分赠朋友的数把工艺品藏刀属于不可托运范围。于是我用剩下的半个小时时间来回奔跑一千米左右,在机场邮局办妥将工艺品藏刀打包邮寄的手续。喘息如常之后,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可以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如藏羚羊般奔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