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个多月,我昨天终于完成了《中国古诗三百首》的书稿。这里贴出一首杜诗的注释、点评样稿,让来访的朋友们先睹为快,也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注释]
河南河北,指今天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剑外,指蜀中一带。
蓟jì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是安史乱军的根据地。
涕泪,眼泪。
却看kān,再看。
纵酒,开怀畅饮。
青春,春天。
即从、便下,诗人拟定的回家路线。
[点评]
这诗充分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一家人在听到意味着可以结束漂泊回到老家的军事胜利消息时的兴奋与激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老杜平生第一首快诗(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艺术上值得注意的有四点,一是为了表现喜悦,多用表示行为变化的副词和动词。副词有:忽、初、却、即、便,动词有:闻、收、看、卷、喜、放歌、纵酒、作伴、还乡、穿、下、向。二是自然而又不直接的衔接。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好消息,不是引出“喜欲狂”;初闻之后,转到“却看”,“却看”转到“漫卷”,该说还乡了,却又加一句“放歌纵酒”;说到还乡了,却又先来一句“巴峡穿巫峡”,最后才点出目的地洛阳。三是最后两句连用四处地名,直写回家乡路线,不但没有啰嗦拗口之弊,反而收到一气贯注、快疾如飞的效果。四是颈联没有用对句,而是用散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种不合乎律诗一般规律、使用口语化的句子,可以更好地表现一家人欢喜雀跃的情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