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的规约
丁启阵
工作关系,我接触过的日本人可谓不少。有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也有在日本工作时接触和目睹的日本人。稍作比较,结论就会应验一句古语:“橘逾淮而北为枳”。在日本看到的日本人,通常是轻言细语、行为规矩的,而在中国看到的日本人有时候却不是这样。可能是日本人也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吧,言行举止也可以相当粗放,比如在非吸烟区抽烟,随手扔垃圾。
记得前年在日本时,一次,有位在中国留过学、已经年届花甲的朋友去看望我。闲聊时她说,她刚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时候,有一点很不适应:垃圾都要分成六类(有的地方是八类),而且还有包装、堆放地点的详细规定,很不方便。不像在北京留学的两年里,垃圾根本不需要分类,放置垃圾也没有时间地点方面的什么规定,扔到任何一个垃圾桶里就万事大吉,而垃圾桶到处都有。总之,在北京扔垃圾很方便。
扔垃圾问题,我到日本的第一天就领教了。我两年前赴日本东京一所大学教书,一到大学安排的宿舍,负责接待的同事就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一张比A4复印纸略大些的纸张,上边详细地说明了垃圾的具体分类、包装、捆扎方法和放置的时间、地点。第二天我就跑到附近的便利店买了垃圾专用袋。一个人在那里,过的是简单的生活,垃圾分类不算麻烦,麻烦的是放置垃圾的时间。我住所一带的垃圾收集时间是每周三、周六的早上六点钟。因为国内没有放置垃圾的时间限制,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习惯,常常误过。这就会有一点麻烦,非规定时间扔到楼下路边指定地点,白花花的袋子在那里放几天时间,面子上有点不好看;放在房间里,又容易有不良味道。在日本,不同类的垃圾,收集地点和收集时间也都不一样。工作满一年,直到离开的那一天,我也没有完全弄清楚玻璃瓶、空易拉罐和废旧纸张、旧家具的放置地点和收集时间!
这种有政府明文规定的事情,一般日本人显然都是完全不打折扣地遵照执行的。我在日本的一年里,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僻乡村,都极少看见被随便丢弃的垃圾。据说,有些日本人是宁愿把成袋成袋的垃圾堆放在自家阳台上,也不敢随便丢弃到家门之外的地方。
可见,政府关于垃圾处理的规定,全体日本国民都在认真地执行着,极少有人违反它。
除了垃圾,日本政府的许多规定,往往都能得到国民的严格遵守。
即使是一些没有明文规定的事情,日本人也往往能够自觉遵守,不随便加以破坏。比如在公共场所接打手机、讲话、谈情说爱,我在日本时看到的景象,跟我国就大不一样。
日本手机的普及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我没有见过人群密集的地方有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的场面,很少看见大庭广众下有人在那里旁若无人地高声讲话。电车、地铁列车上,可以看见很多人在那里悄悄地玩手机游戏或者接发短信息、上网。偶尔有人接听电话,也总是侧过身去,小声地讲几句话就挂断,没有声如洪钟、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的。电车、地铁车厢老人病人孕妇座席处,都有文字提醒要求乘客关闭手机。据说是为了防止手机电波对孕妇、病人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心脏安装了起搏器的人,电波就可能危及其性命。日本当然也有边开车边打手机(不是使用车载电话)的,但是数量远远比我国少得多。
日本的公共场所,即使人群密集,往往也是相当安静,极少有高声喧哗的。饭馆、公共汽车、电车、地铁上,莫不如此。至少东京都是比较安静的,绝无人声鼎沸、震耳欲聋的现象——都说大阪人嗓门比较高,打听过一些人,说是也没有我国人民这么喜欢喧闹的。电车、地铁车厢,简直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第二卧室。不论什么时候,总可以看见许多人在那里耷拉着脑袋、梦见周公,也有一些女性在那里对镜梳妆。相互交谈的却不多,高声大嗓的几乎没有。有一次早上跟一位中国同事一道乘地铁,忘了是什么话题,总之我们讨论了起来。说实话,我们的声音已经经过降减处理——比我们在国内时说话要小声许多了——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车厢成了辩论比赛赛场,我们二人是正反方选手:全车厢人都是观众,正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
日本的男女关系观念应该说不比我国保守,但是,在公共场所,他们的行为表现显然比我们保守得多。在日本,无论是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公园,白天是看不见什么亲密的举止的。不要说搂搂抱抱、抚摸接吻,就是手拉手的青年男女都难得一见。我有两次在地铁车厢里看见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搂抱亲密,自以为发现日本也有懂得浪漫的人,结果很快就证明我的发现是错误的:他们都是中国留学生!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一件事情:我参加过日本大学生的一次“夏期合宿”(就是暑假期间跟几个男女学生一起到属于学校的一处深山别墅住三天),三天里除了睡觉的时间,其他一切时间都在一起活动,一块儿吃饭,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各种体育项目,一块儿喝酒看电视,(跟男同学)一块儿泡温泉。参加的同学中,事后得知,有正在热恋的一对,而那三天的朝夕相处,我竟然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有发现。需要说明的是,他们都是我教的一门选修课上的同学,我认识他们已经足足一个学期了。这两个已经同居的学生,在众人面前一直没有任何超出一般同学关系的亲密言行。后来无意中从别的同学嘴里得知这个情况,我就开玩笑说他们保密工作做得不错。他们却都感到委屈,说他们没有想要对我这个老师保密:“是老师您没有问,老师如果问了,我们一定会告诉您的。”经过解释,我才知道,日本一般青年认为在公众场合表现亲密是不礼貌、不文明的。目前,一般日本青年男女谈恋爱,有点像咱们几十年前的农村青年,走路都要男前女后,隔着一两丈地面相跟着。我有一次半开玩笑地问他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吗?”日本学生大都报以赧然一笑。
除了上边说到的事情之外,日本人不随地吐痰、工作玩命、没有人在大街上伸手乞讨等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对照之下,我们是应该感到惭愧的。青年男女在公众场合拥抱接吻,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姑且不去讨论其优劣好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所高声说话、打手机,工作态度不认真、自由散漫,为了脱贫致富可以不要自尊当街跪地、装可怜乞讨,恐怕都不是什么光荣的行为。
这些并不光荣的行为,之所以在我们国家屡见不鲜,决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门的政府缺少相关的规约。仅以随地吐痰一事为例,政府是有明文规定的,许多城市也都制定了罚款条例。虽然不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城市的大街小巷,仍然到处有痰迹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目前还看不到有彻底改观的希望。什么时候天安门广场的地面上能够看不见口香糖的痕迹呢?似乎是遥遥无期。
在日本之所以能够有那样一种迥异于我们国家的情况,我不认为是因为日本人天生爱干净、爱安静、爱劳动、爱面子。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很快就学会了我们这一套,是最有力的证据,上文提到的我那位年届花甲的朋友抱怨在日本处理垃圾太麻烦的话,是很好的证人、证词。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在日本,那些政府明文规定的和政府没有明文规定只是民间形成的规约,对公众是有足够的影响力、约束力的。谁若是破坏了它们,谁就会受到有效的制裁,或者是经济的制裁,或者是名誉的损失。经济制裁的作用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真正起作用是名誉的损失。也许日本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武士道精神格外强调“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的明确的自觉”的名誉意识(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张俊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7页),一般日本百姓也具有较强的名誉观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名誉损失的背后,可能是要接受更加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开除公职、无处立足。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位教授因为偷窥一个女学生身体隐秘处,遭到全社会的谴责,直至开除公职。有一定社会身份、神经正常的人大约都不敢再去犯同类错误。
而我们国家,即使有确凿证据证明一个知名的大学教授、校长剽窃了他人的学术成果,往往仍然得不到任何行政的处罚,教授还是教授,校长还是校长,换一个地方还可能升官。公众舆论对他们往往也是格外的宽容,除了个别热心人之外,没有人会去深究此事,一般人甚至可能由心里认可到羡慕,到自己效法。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其公众间流行的是认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世俗实用主义思想,那么,任何社会规约都不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最终都不过只是一纸空文,几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