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释“次”
[摘要]在综合考察“次”字的金文形体构造以及“次”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基本用法之后,认为“次”字中“欠”形口旁的上下两小短横当表示从口中吐出之物,“次”字所在的完整的文化背景为:所食之物不好吃(即不精、次货义),难以咽下而从口中吐出(即咽不下去的“不前”义),而“次”的字形反映的是整个过程中最终吐出来这样的结果。
《说文·欠部》:“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声。”段玉裁注:“‘不前不精’,皆居次之意也。[从欠,二声]当作‘从二,从欠’,‘从二’故为次。” 王筠《说文句读》:“‘不前者,逗留不进也。《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精者,择也,不择则粗,是次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按不前不精与从欠之义不合,许说殆非也。愚疑次当以亚次为义,乃词之表副贰者也。……以其为词,故字从欠。”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惟不似从二,盖象人口气出之形,其义不详。”《说文》分析“次”为“从欠,二声”的形声字,而“二”的上古音为日母脂部,“次”的上古音为清母脂部,两音的声母相去甚远,无由相谐,所以“次”为形声字的分析不可从。段玉裁认为“次”是“从二,从欠”的会意字,近之。王筠释“次”一词的词义,得之,但对于“次”的形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未予深究。杨树达未能从形体分析入手,而认为“以其为词,故字从欠”,其说不当。李孝定认为“惟不似从二”,已看出问题所在,然而认为“次”的形体“盖象人口气出之形”,却又无法解释“次”一词的主要用法,故仍不可信。
“次”在金文中已有之,其字形从欠,且在“欠”形的口旁有上下两小短横,而两小短横在有的金文“欠”字形体中的上下位置距离较远。“二”的金文字体为两长横状,且两长横的上下位置间隔不大,比较“二、次”两字,可知“次”的形体中的两小短横不是部件“二”。所以,段玉裁认为“次”是“从二,从欠”的会意字,其中的“从二”的解释不确,不过,段玉裁认为“次”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则当从。
“次”字中的部件“欠”象人张口之形。《说文·欠部》:“欠,张口气悟也。”即“欠”的本义为打呵欠。《说文·欠部》所收诸字的词义均和张口这样的动作相关,如“吹(出气也)、欣(笑喜也)、歌(咏也)”等。人张口时的相应动作还包括呕吐之类,如“簣(呕也)、欧(吐也)”等。
“次”字中的“欠”形的口旁有上下两小短横,这两小短横和张口的动作之间究竟有何联系,这样的问题,应结合梳理“次”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才会有正确的答案。
《说文》解释“次”为“不前不精也”,其释义包括了“次”一词的两个基本义项,即和“不前”义相关的“停留”义以及和“不精”义相关的“次等”义。“次”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也正表现在这两个方面。先看“停留”义的用法:《楚辞·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另外“次等”义的用法:《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在综合考察“次”字的形体构造以及“次”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基本用法之后,“次”字中“欠”形口旁的上下两小短横当表示从口中吐出之物,“次”字所在的完整的文化背景为:所食之物不好吃(即不精、次货义),难以咽下而从口中吐出(即咽不下去的“不前”义),而“次”的字形反映的则是整个过程中最终吐出来这样的结果。换言之,“次”一词本义域的构成为:所食之物不好吃[义素(1)],难以咽下[义素(2)]而吐出。[1]
《汉语大词典》“次”字条下共收了26个义项。《汉语大词典》的第⑴个义项为“叙事时后项对前项之称。《书·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用五车……。’”又把“降一等”之义列为第⑷个义项,把“停留”义列为第⒄个义项。《汉语大词典》的第⑴个义项“叙事时后项对前项之称”非“次”一词的本义所在,所以《汉语大词典》有关“次”的诸义项的次序安排方面则不妥。
最后,梳理一下《汉语大词典》“次”字条下所列先秦典籍里主要用法的演变脉络。“次”一词本义域中的义素(1)“不精”义的引申系列为:“降一等(副、贰)→次序、行列”,而“次”一词本义域中的义素(2)“停留”义的引申系列为:“军队驻扎(临时搭的帐幕。用于祭祀、会同诸侯等活动)→留宿(宿处)”。
——————————
[附注]
[1]有关本义域的问题,参见徐山《汉语言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75-181页。
本文(略有修改)刊于《语言科学》2003年4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