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卦名

“坤”形体

数字卦

徐山: 出土易学文献卦名“坤”形体考(2)







标签:

卦名

“坤”形体

数字卦

徐山:  出土易学文献卦名“坤”形体考(1)









标签:

论语

“肯定-否定”句

转换

对比

阅读法

徐山:《论语》“肯定-否定”句的转换对比


[摘  要]《论语》中孔子常用“肯定-否定”句的转换对比法展开论题,强调思想主旨,并通过对比引导出价值取向。运用“肯定-否定”句转换对比的阅读法,有助于真正把握孔子思想的意蕴所在。

[关键词]《论语》;“肯定-否定”句;转换;对比;阅读法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的文选部分,精选了《论语》十八篇中的六十四章内容。《论语》为孔子身后诸弟子凭记忆汇集孔子所言而成,所以该书是口语体的。又因为是弟子记忆性质的,自然是在孔子生前众多口述中择其重要的因而记得的部分记下,所以《论语》大多是片言只语,且带有格言味。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肯定-否定”句的转换对比情况,本文将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以期真正把握孔子思想的意蕴所在。

(一)“动词/形容词1+而+不+动词/形容词2”和“动词/形容词2+而+不+动词/形容词1” 
标签:

老子

其无正

训诂学

文脉

章旨

徐 山:《老子》“其无正”辨正


[摘  要]《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无正”一句误读至今。本文对第五十八章句与句之间意义关系的文脉进行了梳理,认为《老子》第五十八章章首义承第五十七章的“正、奇”话题,而“其无正”中的代词“其”和上句“孰知其极”中的“其”一样,所指代的内容仍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无正”的“正”为“正、奇”的“正”义。“其无正”回答了“祸、福”两者转化的原因,即“祸、福”两者的转化是(因为)没有(正常义的)“正”。小结句“是以圣人方而不割”,针对由于“祸、福”两者转化问题而出现的“人之迷”困境,成功地清除了“割”原有的倾向,切断了“方”向其反面转化的条件之链,因而得以真正守住“方”的良性状态而同时免去世俗常见的“祸、福”循环周期之累。

[关键词]老子;其无正;训诂学;文脉;章旨 


(一)问题的提出

“其无正”一句为《老子》第五十八章文,现
标签:

《老子》

故贵以身为天下

文脉

虚空

隐喻

徐山:“故贵以身为天下”辨正 



 [摘  要]王弼本《老子》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一句长期以来未有确诂。本文逐句梳理第十三章,并从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跨章连读、“故贵以身为天下”的异文问题以及《老子》一书的结构和文脉等方面来确定“故贵以身为天下”的含义,认为该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所以(圣人)看重把自身当作天下”。老子有关“身”与“天下”之间的隐喻创造,是由《老子》第二大段落前面所论述的虚空和内视禅定内容而逻辑推导的结果;“身”与“天下”之间的隐喻,源于由“身”内视禅定后的视觉效果所抵达的具有类似“天下”至大、虚空、永恒性质的心理状态。第十三章的章旨为老子论述了圣人应“宠辱、贵大患、贵以身为天下”,即第十二章章末的“故去彼取此”中“取此”的内容所在,和第十二章列举的世俗“为目”之类的贪欲恰成对比。

[关键词]《老子》;故贵以身为天下;隐喻;虚空;

标签:

徐山

老子原义

书讯

出版

徐山:《老子原义》内容提要与目录




  

出版信息

书名:《老子原义》
作者:徐山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第1版
页数:260
ISBN:9787533344436


封面语

  老子思想的“三宝”原核,挑战的是不“慈”、不“俭”、“为天下先”的世俗价值
  老子经过虚空记忆的体悟,构建以“无”为本源的“道”思想
“正言若反”,是老子在世俗价值的判断基础上加以否定而产生的
《老子》本不分章,其分章的出现,表明从很早起就不能通读《老子》。本书去《老子》分章之弊,梳理原有文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了《老子》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老子的心理状态、《老子》的文本结构、老子的价

标签:

徐山

论文

目录

徐山:主要论文目录(2018-2020)

 

 

2018

《说文·言部》诸词反映的语言传播道德      东亚文献研究第21辑

《老子》训诂三则         光明日报2018年7月28日11版(国学版)     

 

 

2019

释“气”                                                         武当 2019年1期             

《老子》“下知有之”辨正                        周易研究2019年2

标签:

老子

无为

推论

圣人之治

 

徐山:《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文脉梳理

 

 

[提  要]《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句的文脉一直没有理清。从《老子》一书的结构来看,前三章应连读,构成开篇的第一个大段落。从第一章老子思想的“道”为起点,老子对事物对立面的认识完成了重心转移,落实在了“无、无为”上,形成了和世俗完全不同的、相反的价值体系。经由推论链推导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并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原则,分别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论及对待万物时应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以及应以无为治理社会。

 

[关键词] 《老子》;无;无为;推论;圣人之治

 

 

 

一、问题的提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句子出于《老子》第二章。以下是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标签:

老子

道可道

辨正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提  要]《老子》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学者理解有分歧。本文从《老子》的成书背景出发,指出第一字的“道”是老子思想的“道”,即“道3”(以区别本义“道路”用法的“道1”和引申义“学说、思想体系”用法的“道2”)。首句直译为:(我老子思想)“道3”(如果是)可以言说的,就不是永恒常在的“道3”,转述为:(我老子思想)“道3”是永恒常在的“道3”,而且是不可以言说的。老子“道3”不可言说,主要是针对其虚空性质有感而发的。最后还逐句讨论《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之后诸句的含义,并进行了句与句之间的文脉梳理,认为“无”的概念是解开“道3”内涵的门法所在。


[关键词]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说;无;文脉;

 

一、问题的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作为《老子》首章首句,如何正确地去诠释,这对于《老子》首章的文脉发展和章旨确定乃至于全书结构的梳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道可道”,河上公注:“谓经

标签:

365

徐山

训诂

文字

论集

徐山:《徐山训诂文字论集》介绍

《徐山训诂文字论集》,【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年11月。

http://s14/mw690/001kSVrszy7fQXNVBJbed&690

http://s10/mw690/001kSVrszy7fQXODX73a9&69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