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标签:
杂谈读书教育情感文化 |
无题
01
旧书网上逛一圈,又买了五本。
沈从文的《古人的文化》,林海音的《台北行》《我的童玩》,朱光潜的《厚积落叶听雨声》。
还有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的这本,本来有,但原版本确实太次。
图书,好比女儿。
出版社,自然就是娘家。
从女孩子的衣着打扮,细节谈吐,就能大致知道这个女孩子家教怎么样。
娘家气质太差的,无论这本书内容多么诱人,都会打些折扣。
平时买书,认定的出版社,也就那几家。
好的出版社,用心之处,是不用多说的。
有些出版社,本来作品天资过人,结果一顿乱操作,反倒有些自损身价的感觉。
好东西,永远是包装和内容,相得益彰。
林文月的作品,素雅净洁,娓娓道来中又不乏深邃动人。
她的作品装帧,大多以黑白居多,寥寥几笔,就自带一股典雅之气。
反倒是,有些出版社,将其封面搞得花里胡哨,五彩缤纷。
有时候,很怀疑,这些编者是否真正读懂过林文月的书。
02
冬夜,回家。
先去快递站,领取三本已到的书。
太宰治的《津轻》,知堂先生的《自己的园地》,衣殿臣的《历代山水诗》。
周先生的书,几乎全新,估计上一任主人没怎么翻过。
看着欲雪的夜空,微微有些感叹,一年,又要过去了。
洗洗刷刷之余,能够有时间,安静看书,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
朋友发了一条微信,关于中国人宅院理想的。
那一座座精致的小院子,看过去,令人怦然心动。
作家冯唐的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理想:
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者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
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
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不能不说,他的愿望,还是有些大。
据说,在北京城深处,他就有这样的一座院子。
于我,能够有一方小小庭院,摆几盆花,有一棵树,种几丛竹,已经足够。
无事的时候,花间竹下,一方小桌,读一会儿书,亦超然若神了。
03
听课,戴望舒的那首《萧红墓畔口占》。
相较《雨巷》,感觉这一首更为真实、清新和自然。
短短四行,毫无做作气,意味十足。
好诗仿佛打开的一扇窗,令人遥想浅水湾冬夜下的那幅画面。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老师努力带领学生去品味“生”与“死”,孩子们有些恍惚。
我倒情愿在这里只读出一份情谊,读出一份苦闷中年人的内心独白。
当时的戴望舒刚从狱中出来,身染沉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上了六个小时的长途。
这一路上,是寂寞的,相信也是丰满的,充满期待的。
只是为了放一束红山茶吗?应该不是吧?
更重要的,或许只想在老朋友的身边坐一坐,说说话,虽然她根本不可能听见。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尤其是内心特别累的时候。
当你憋了许多话,找不到人说,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最懂你的朋友,即使她已经不在了。
04
按照毕飞宇的观点,如果作品都是有温度的话。
很多人会说,金先生的《连城诀》一定是最冷的那一部。
从头冷到脚,就连丁典和凌霜华的爱情都无法抵挡外来的寒意,其他地方更是没有一点暖意。
我,却不那样认为。
金先生的小说,大多数,大多时候,温度都是很低的。
《笑傲江湖》温度不低么?
令狐冲心中最美好的小师妹,曾经最骄傲的师父……
一层一层地剥开了他的心,让他看到了人世间的无奈与无情。
幸好,他骨子里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不愿意打鸡血地处处用强。
幸好,一路上,他的狗屎运还那么好。
对比一下,几乎也有男主光环的林平之。
就知道,人有时候真的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较劲,而是愉快地放下。
大道理很动听,人人会讲。
生活却是每个人自己的,人一辈子,真的是如鱼饮水。
幸好时间会带走一切,但需要很长时间消化。
人生最难的,不是拥有,而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