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楼转炒股 益国际大鳄

(2012-11-05 16:34:36)
标签:

财经

香港

宋体

金融市场

印花税

杂谈

梁振英政府受不住舆论压力,终于出辣招,以阻挡楼价的升势。在超重的短期转让印花税与专针对外来投资者及有限公司的买家印花税影响下,楼市的交投已转趋淡静,相信价位亦很快会出现调整。

 

然而,新政策并不足以阻挡资金继续流入香港,金管局近日仍得连番出手买入港元,以维持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这些新来的资金已不会选择地产投资,因这样一落注就得买贵15%,如果半年内转让,还得再付20%的短期转让印花税,加上4.25%的正常印花税,再加来回共2%的经纪佣金,交易成本就高达41.25%。没有投资者有信心,未来半年楼价可以有这么高的升幅。

 

如果资金不是流入房地产市场,那资金会流向哪里呢?最大的机会是流向金融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但这对香港真的有好处吗?

 

地产是不动产,参与者以本地人为主;谁赚谁蚀对香港影响不大,因为钱还在香港人手上。但金融市场品流更复杂,国际大鳄的骗术远比本地的地产霸权高明。他们用全球性的策略来布局,动用高科技,把政经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运用。不要说小市民无法应付,连本地大鳄亦经常要吃亏。他们的杀伤力无远弗届,由牛头角顺嫂到冰岛渔夫,都逃不出他们的手指罅。金融海啸就是他们搞出来的。

 

我们说地产商「骗钱」,但地产商仍得老老实实地去建房子, 一个项目常要三至五年才能完成。地产商或许夸大了建筑面积,但楼还是要交付的。买家买到楼之后,可自住,亦可出租,还有机会与当地经济同进退。过去几十年,香港的经济主体是在增长的,所以在香港买了楼的人,大多数都是赚钱的。

 

然而,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买到的却不一定是资产,有些只是对冲工具,如牛熊证、认股权证等。如果把这些东西存在保险箱里,迟早会变成一文不值。至于那些E.L.N.AccumulatorCDO等衍生出来的产品,则更为复杂,专业投资者亦未必完全了解他们的属性。这些东西一经设计之后,就可以大量复制,去市场吸收资金,然后忽然间完全蒸发得无影无踪。

 

即使是正正经经的买股票,小巿民亦很难战胜国际大鳄。现时适逢有资金流入,股价自然水涨船高,小股民人人都有钱赚,还以为自己投资策略了得。但等一个上升周期完成,资金开始撤走时,小股民往往仍在梦中,不肯接受亏损,以为守下去,好日子就会重来。结果亏损不断扩大,直到心死,才肯了断算数。

 

结果是香港人手上的资金大量被国际大鳄卷走,之前的积累,大量被蒸发,香港人又得从头「捱世界」。政府的遏抑楼市招数,实质上起了把资金引入金融市场的作用,小市民要防被人「请君入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