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港制造业金砖四国贫富悬殊第三世界杂谈 |
统计处刚公布了2011年香港的坚尼系数,有人觉得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正在恶化,但亦有人觉得香港的境况并非如此不济。这种意见上的分歧,正好反映社会上存在着两类人,他们的处境截然不同。
近年,香港的GDP与人均收入其实都有增长,只是并非人人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罢了。统计数字显示:香港的高收入人士,收入增长快过人均收入的增长;但低收入人士,收入却不增反减。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香港经济在不断转型,以适应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香港亦要与其他大都会竞争,希望能做得比别人好。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的工种亦在不断变化,对从业员的要求亦在不断提高,新出现的工作岗位,报酬不差,但需要较高的学历,较多的创意,与较强的沟通能力及人际关系,以至并非人人都可以担当得起。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以及金砖四国的崛起,很多香港传统的工种都在流失,流失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方去。香港不但失去了制造业,现在连物流业也在节节败退。从这些行业下岗的工作人员,并非人人可以转型,迅即就在金融或专业服务等新兴行业里找到工作。他们只好集中在一些知识含量低的,非在本地提供不可的服务行业内找工作,这些行业包括:清洁、保安、信差、零售、饮食等服务行业。由于多人争着做,工资不增反减。
网上有个自称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不似是)问了一条问题:1992年香港人均GDP是USD14,000,2011年香港人均GDP升至USD45,000,但当年在马会兼职时薪有51港元,现在却只有40港元,为甚么?
原因就是当年香港人还有其他更好的工作可以选择,马会要请兼职,就得出较吸引的工资,但现在这类兼职不难请人,时薪40元已有人肯做,马会当然不会出更高的工资。此之所以,低收入的阶层生活不但没法改善,反而每况愈下。
有人建议政府应该扶助一下制造业,让香港人有多些工种可以选择。然而,时代已变,六、七十年代香港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中国不对外开放,以及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资本不足、技术不成的基础上,现在香港在这方面已失去优势,即使政府肯免费供地给制造业,香港的制造业也不容易恢复活力。
其实,香港与其自行从事制造业,不如服务内地的制造业,代他们安排财务、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寻找海外投资机会,这样回报一定更好。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我们的技能,跟着香港一起转型。单靠政客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扶贫政策,是改变不了处于相对贫穷的境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