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香港常有财政盈余

(2012-02-08 09:23:52)
标签:

香港

财政盈余

特区政府

收入

理财能力

杂谈

预期至三月底这个财政年度,香港又有盈余667亿。这已是自2005年以来,接连7年香港录得有财政盈余。特区政府累积起来的财政储备已达6,600亿,相当于22个月的政府开支。当全世界绝大部分政府都有财政赤字的时候,特区政府的理财能力真是十分骄人。有这样的成绩,还说政府的理财能力不合格,好像有点说不通。

 

然而,政府理财是否恰当,不能单看有多少财政盈余,还得看社会资源是否用得其所。政府积累盈余太多,可能反映以下两种情况:(一)反映政府征税超过他的实际需要,本来应有减税能力,但政府却没有这样做;(二)反映政府本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政府都没有这样做。两者都是不应该的。

 

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特区政府的理财哲学有关。特区政府的理财理念,承继自港英殖民地政府。英国在海外殖民,目的在掠取殖民地资源,断不会从祖家拿钱来接济殖民地。所以,港英政府严格执行量入为出的财政守则。

 

英国派驻殖民地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断出现赤字,一定会被视为失职),于是就倾向低估收入,高估支出,结果在大部分时间都出现财政盈余,还美其名为保守的理财哲学。

 

特区政府基本上沿用了这套理财哲学,有关官员在制订财政预算时,只会把经常性的收入,如薪俸税、利得税、差饷等,拿来作长远规划。至于那些非经常性的收入,如卖地收入、印花税、投资利润等,政府就只敢作一次性的开支。这是近年政府虽有大量盈余,还是只肯派糖,也不敢作长远规划的根本原因。

 

政府觉得,有盈余时派多两粒糖没有所谓,钱少时可以不派,最多给市民怨两句。但如果作长远规划,譬如推行15年免费教育,那就一阔三大,还得作长期承担。总不能卖地收入少就叫学生辍学、教师解雇,校舍改作其他用途。这种思维方式,令香港在长远规划上裹足不前。

 

教育界、社福界对政府这种做法非常不满,经常向政府施压,但政府却不为所动。因为有关官员在心底里十分迷信那套他们从殖民地政府承继下来的理财哲学。

 

要官员改变行为,必须先打破他们的迷信。现实是政府对非经常性收入的界定理念并不正确。香港的卖地收入与印花费收入,按年计虽波动很大,但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去计,这方面的收入也是经常性的。在楼市股市低迷的时候,这方面的收入会少,但低潮过去,高潮又至。政府如以周期而非年份去计,这方面的收入也是经常性的。

 

政府可以把历年在这方面的收入,推算出一个中位数,然后把它视作经常性收入,用在长远规划上。这样,虽然个别年份会出现赤字,但可以利用有盈余时的积累作多除少补。用这样的思维去制订财政预算,香港的公共服务才会有长足的改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