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小贩与市政管理
(2011-04-21 10:38:01)
标签:
杂谈 |
摆卖鸡蛋仔的阿伯接连被贩管队拘控,引起社会同情,政府亦不得不为他作特殊安排,让他可以继续自食其力,并为香港人继续提供快将失传的香港特有美食。
六七十年代,香港曾到处都是小贩,码头、巴士站附近都摆满摊档;不论干货、湿货,生的、熟的、以至活的,皆应有尽有。可能因为当年搵食艰难,政府有意留点生存空间给基层,所以并未加以赶尽杀绝。
当然,政府亦不可能完全不管,以免小贩得寸进尺,阻塞交通,妨碍市民正常生活。初时,管小贩的工作由警察兼负。但这样成本较高,并会影响警民关系,故后来由市政局成立专门的小贩管理队来负责。
为了应付贩管队,小贩会请人专门负责「睇水」。一见贩管队有所行动,就通知大家「走鬼」。在廉署成立之前,小贩与贩管队之间常有利益交换。小贩每天都交一些替死鬼让贩管队向上级交代,而贩管队就会尽量不影响他们做生意,起码不会充公他们的贵重货物。
廉署成立之后,贩管队不敢继续收受利益,加上香港经济已发展得不错,市民的工作选择很多,不一定要做小贩;政府扫荡小贩的工作遂见成效。
政府要进行市政管理,理性上市民是支持的,但每有贩管队与小贩冲突,市民却大都同情小贩。市民会觉得,大家都是「搵两餐」,何必逼人太甚。卖鸡蛋仔的阿伯,连接三张告票,就使人觉得有点过分。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经济衰退,加上禽流感与沙士,失业情况又开始严重。有些政党与基层组织曾成功要求政府拨出地方搞跳蚤市场,供小贩摆卖;但并不成功。这反映香港人的生活习惯已经改变,喜欢去商场多过去跳蚤市场。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也不一定喜欢做小贩;没有冷气,有些年轻人已觉得不宜生活;加上做小贩并非赚硬,年轻人不喜欢冒风险;所以,即使政府管得宽松一点,亦不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身做小贩。
当然,如果政府肯让小贩在铜锣湾或尖沙咀的大街上摆卖,那就一定有人抢着去做。因为这些地方寸金尺土,一个摊档的占地租金,可能一年也有几十万元,如果可以免费摆卖的话,小贩一定多到水泄不通,甚至可能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同情小贩,却不能叫政府放弃市政管理,小贩管理队的编制可以缩小,但不能完全撤销。此之所以,法庭一样要对卖鸡蛋仔的阿伯判罪。
如果香港人觉得,某些传统的小贩经营模式值得保育,那就得愿意付出代价,用公帑去扶植他们。个人认为,中环街市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它仍在政府手里,又在方便的市中心,不愁没有顾客,大可以用来作保育基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