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财政司长曾俊华在回应反预算案示威时,曾主动提及复建居屋的问题,看来政府已把复建居屋视作纾解民怨的一种有效途径,相信不用多久,复建居屋就会成为事实。
特区政府向来办事并没有清晰的价值理念,但在应否复建居屋的问题上却一直坚守原则,不愿重蹈助市民成为业主的旧路。这种坚持相信与北京的指令无关,因为中央政府正在全力推动地方政府多建居屋,并没把建居屋视作政治不正确。可见这个坚持源自政府内部的想法,政府在复建居屋前,先得重新调较自身的想法,否则在推行时一定问题百出。
政府若是真的打算复建居屋,不但先要理顺内部的不同意见,还得预订一套应付社会上的反对意见的方案。政府不要以为顺应了民意就一定可以赢得掌声,社会上其实一样存在着很多反对复建居屋的人,届时他们就会跳出来与政府唱对台戏,而传媒上亦会充斥着这类人的呼声,情况一如政府顺应民意派钱一样。
「最好像澳门一样直接派钱」,曾几何时不亦是主流民意?但政府顺应他们的要求后,他们的声音就不见了,在传媒上发声最多的,不再是远水不能救近火,而是政府应有长远眼光,应把公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可以肯定,政府决定复建居屋后,亦一样会有类似的情况。
复建居屋的得益者相对有限,在自身利益不怕受损的情况下,愿意顺口批评政府的人一定会更多。人们会问,政府有钱为甚么不去帮助基层,而是去帮助那些收入相对高的中产,去圆他们想做业主的美梦?其迫切性真是这么高吗?再者,想申请买居屋的人数以十万计,政府短期里一定没法满足他们的需要,结果只好抽签去决定先后。如果按人头派钱会被讥为「冇脑」的做法,抽签一样不是有脑的做法,一样会被批评为政府放弃自己功能的做法。抽不中的人一样会有怨言。此外,还会有人认为政府把申请资格订得太严,一定会有政客出来为他们请命,不断要求政府降低申请门槛。结果政府的负担只会愈背愈重。
如果政府沿用旧有的方法卖居屋,订价就得按市价打一定的折扣。在楼价高企时,政府打完折扣一样有钱赚,还可以用盈利去补贴公屋。但若果楼价回落,政府就可能连建筑成本也收不回。那政府何来那么多的资源继续去建居屋?届时又会引起新的不满。
因此,若是政府真的决定复建居屋的话,不如按本栏之前的提议,兴建没有折扣的居屋,凡首次置业的永久居民都可以买,那不用抽签,由买家的付款能力去决定先后次序,并以户型的大小及自用的限制去排除富户入市竞争。由于这类居屋有销售对象的限制,楼价亦受销售对象的负担能力所制约,政府不用在订价上予以优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用统一的理念去回应社会上的不同意见,效果应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