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路不清 处处遭人抽秤
(2011-03-07 09:22:00)
标签:
杂谈 |
财政司长终于受不住群情的压力,史无前例地修订预算案,把注资强积金的建议,改为凡满18岁的本港永久居民都可以获派现金6,000元。由于得益者众,因此已化解了大部分民怨,昨日由反对派组织起来的反预算案游行终不成气候。
政府今次虽然化解了一旦预算案通不过可能引发的宪政危机,却一样被反对派诸多抽秤,批评财爷今次为了修正原先的失误,为库房增加了160亿元的开支,虽然平息了民愤,却导致修订后的预算案可能出现144亿元的赤字,违反了基本法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此外,亦有学者指政府太过短视,只晓得派钱讨好民众,而不懂得为民众的长远利益及早作出部署。有人甚至为非永久居民出头,认为不让他们分享一杯羹是歧视他们。我原先亦不赞成政府派现金,但弱势政府根本没有他选。因为反对派平时所做的,正是利用民众对短期利益的渴求,去妨碍政府作长期的策略部署。在政府对预算案作出修订前,几乎所有的舆论都一面倒的要求政府分多一些,分快一些,分得均匀一些。但到政府接受他们的意见按人头均分时,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不好,他们忘记了自己平时就是专门为人争取不劳而获的强手。
政府之所以会招至那么多人的攻击,亦不能完全怪反对派,自己在制订政策时思路不清亦是原因之一。
政府根本不应把分钱放进新的预算案里,而应该视作对去年盈余的处理。这样,市民就会知道,可分多还是分少,不是由嘈多嘈少来决定的,而是看有剩多少才可以拿出来分。如果大家接受了这个原则,大家都有数得计,知道将会有多少钱可以拿来分。如果要连新移民、长期侨居海外者,或外佣都可以一起分的话,大家都得愿意接受自己那份会分少一点。政府毋须早作结论,追随主流民意可也。
现在,政府把分钱的那部分开支也放进来年的预算案中,在逻辑上说不通的。因为一放进去就会有赤字,有赤字就不应拿来作分钱这类不必要的开支。如果把派钱也视作新一年的预算,以后岂不是每年都得为此作预算?那每年都会有人嘈,希望今年可以分多一点。此例一开,以后有排烦。
世上没有一个政府,会刻意把按人头派钱视作自己的职责。政府应有能力更恰当地把钱用在需要的地方去。如果一个政府长期有盈余,要么是征税过高,要么就是社会服务不足,那政府就得在来年的预算案中,在以上两方面作出调整。只有在经济异常变化,造成政府有额外盈余时,政府才需考虑是否应该派钱,而且只能是有多少派多少;不应在有赤字的情况下也派钱。不过,2010至2011年度预期有712亿元盈余,今次政府共派600亿元,并未超额;只要政府把派钱部分视作对盈余的处理,而不是放进新的预算案里,那新的预算案就不会有赤字了。反对派的立论自然亦无法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