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应否助民置业

(2011-02-24 09:29:34)
标签:

杂谈

我原先并不认为政府有责任协助市民买楼去当业主。因为买楼涉及投资,楼价会升会跌,取舍应由投资者自作自受。政府能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廉租公屋,已算功德圆满。然而,香港的楼价,近年已被内地的投资者所扭曲,它反映的只是内地投资者的偏好,已与广大市民的负担能力日益脱节。长此下去,香港的物业会愈来愈多地落入内地富豪的手上,而本港市民只能成为他们的租客。


本来,租楼一样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但在香港有楼与没有楼可以造成很大的差异。有楼的人在经济增长的时候,通常都可以比没有楼的人分享到更多的好处。因为经济一好,楼价随即会上升;但没有楼的人,要等工资增长后才会分到一点好处。
譬如:楼价在去年升了20%,一个拥有一个250万住宅的小业主身家就多了50万;但一个住在类似单位的租客的薪金却只加了1,500元,全年才增收1.8万元,得益比有楼的人差很远。此之所以香港人这么喜欢拥有物业。


有人认为,这50万的增值只是一个虚数。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这50万可以拿来加按套现;亦可以在换楼时变成额外的首期,令住处可以「升呢」;不少香港人之所以能够移民海外,靠的都是卖了已升值不菲的那个居所。


香港社会「讲金唔讲心」,幸好社会仍有一定的凝聚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在楼价升跌的问题上利益与共。当社会上拥有物业的人在不断增加的时候,人们就觉得有希望、有前途。当楼价不断下跌,业主变成负资产,银行逼仓要卖楼时,社会就容易出现动乱。如果香港的私人住宅愈来愈多地落入内地投资者的手里,等同剥夺了普通香港人透过资产升值直接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令香港人对买楼致富也失去寄望,香港社会就更难有凝聚力,社会就更不容易治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区政府实有必要把「协助市民成为小业主」看成是自己的首要任务。把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社会就百病丛生。


在社会压力下,特区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去对待,但处理的方式却不得法。它只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希望透过增加土地供应去平抑楼价,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条件置业。但这种王道的方法现在已不管用。因为即使增加供应,楼价一样会被从内地来的资金炒起,普通香港人一样不够大陆客争。


为了本地人的置业自住需要不至受到过多的外来投资因素干扰,我曾建议政府在增加卖地的同时,还需规定某一数量的新增土地,所建造出来的楼宇,必须卖给本地的首次置业者。可惜这个建议并未获政府所接受。所以我打算在未来的几篇文章中,再把这项想法更具体地阐述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